刘邦为什么后悔杀韩信(韩信要求封地为王的时候,真的没有感受到刘邦对他的杀意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韩信要求封地为王的时候,真的没有感受到刘邦对他的杀意吗

真的没有!

韩信这个人,人品无疑是高尚的,本事也是很大的 。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关于韩信的功劳,刘邦自己后来也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从出身上来说,韩信的血统也算是高贵的,起码比刘邦高贵,韩信他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算是韩国流亡王室子弟来的。以韩信的功劳,做一名“王”绝对算是应该的。

况且在韩信向刘邦讨封“假齐王”之前,刘邦也罢,项羽也罢,这两大政治势力都正在采取一个相同的政策: 扶立旧六国残存的有势力人士,最好是王族,以集结力量消灭对方。

这之前,刘邦已经封了藏茶为燕王、吴芮为衡山王、韩王信为韩王、张耳为赵王了,还有河南王申阳、魏王豹、殷王卬。

上面的诸侯王,除了韩王信是刘邦和张良亲自在民间找出来的旧韩国贵族外,藏茶、吴芮和张耳等人都曾经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因为项羽这个人比较吝啬小气,任人唯亲,曾经跟过项羽又跟了刘邦的陈平说过: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刘邦)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藏茶、吴芮和张耳等人即是因为陈平所说的原因背叛了项羽而归顺了刘邦。

所以说,既然刘邦“能饶人以爵邑”!既然在刘邦这里归顺的降人都能封王,于韩信来说,于韩信的功劳来说,刘邦封韩信一个齐王有什么不可以不应该的呢?

更何况,其时刚刚被封赵王的张耳还是依靠着韩信的兵威才取了赵地五十余城而得以封王。

其时,齐地尽在韩信之手,封个齐王合乎情理,任谁去看,刘邦也不应该有杀意在先的。

只可惜,韩信毕竟还不是刘邦集团的最核心人物,他不知道,他去讨封的关头,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已经修改了政策,不准备再“复立六国之后,与他们一起攻打项羽了。”

其实只能说,刘邦封疆裂土于藏茶、吴芮、韩王信和张耳以及后来的其他异姓王都只能算是“削弱敌人强大自己”的权宜之计罢了,并不是既定的根本政策。

刘邦本人没有意愿去为六国复仇,也没有兴趣去为六国旧贵族们扶倾继绝,所有的封赏都是为了和项羽缠斗而“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但是,在启用旧贵族的过程中,刘邦集团确实得到了莫大的好处,所以就有一个叫郦食其的谋士给刘邦献计,要把权宜之计固定为根本政策,建议刘邦学习“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分封天下诸侯。”郦食其说道: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之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刘邦认为很有道理,于是马上刻了很多印章,就要开始大肆分封六国旧贵族了,郦食其正是这个政策的执行人,行装都准备好了。

幸好张良赶到了,他说了一段话打消了刘邦的念头。张良说: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立六国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张良的意思是说:六国的士人将士之所以追随你刘邦卖命,无非是为了刘邦建立政权后 可以封侯拜将,封妻荫子罢了,如果恢复了六国,这些人势必会返回故乡为故国效力,你刘邦还靠谁冲锋陷阵?况且项羽的势力还这么强盛,六国恢复后,谁能保证他们不去归顺项羽?

张良庙

刘邦是个明白人,马上下令销毁了刻好的印章,大骂郦食其,“竖儒几败而公事!”

然后,不久,在这个关口,韩信就来讨赏“假齐王”了,也即是代理齐王。

所以,刘邦很生气。

其实呢!韩信此时也并没有二心,也不是欲满不足,他只是在按照先前的既定政策在走路罢了,他给出的理由也合理,“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楚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而韩信不知道刘邦的根本政策已经改变,所有的异姓王都要被清除。

刘邦要杀的不是韩信,而是封建分封制度,他们准备实施的是秦始皇的郡县制度。

而韩信呢!知识所限,始终不明白这一点,“大家辛辛苦苦反秦,不是为了恢复以前的日子吗?干嘛要学秦始皇?”

汉高祖刘邦晚年为什么不杀吕后

杀吕后?刘邦又没疯,除非刘邦想天下大乱!刘邦晚年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尽管异姓诸侯已经被铲除干净,但宗室诸侯的你争我夺,权臣权力的不断膨胀,刘邦也看在眼里,因此对刘盈这个继承人他并不放心也不满意。在他看来,刘盈赢弱不足以震慑天下,而刘如意则聪明伶俐非常像自己,按照刘邦的说法就是类我。于是他便有了“废长立幼”的念头,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身边所有人的反对。

刘邦尽管是天子,但还没有到说一不二的地步,真正的大一统和君主集权的巅峰出现了在汉武帝时期。刘邦统一天下后,权力实际在他这个天子,以萧河为首的功臣集团,以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以及以汉初三将为首的异姓诸侯之间摇摆不定,形成了权力博弈的格局。刘邦最先对异姓诸侯下手,这些人和刘邦是合作关系,并不是刘邦的手下,刘邦竟然能够击败项羽夺得天下,他们为什么不能呢?这里面的韩信、英布、彭越就是最大的威胁,于是韩信因“谋反”被杀,彭越被剁成肉酱,英布为了自保反叛,也被刘邦攻灭。至此最有威胁的异性诸侯都被铲除,那封地怎么办呢?不怕没人,刘邦把这些封地分给了自己的儿子,封他们为王,也就是用宗氏诸侯来取代异姓诸侯王。这些都是自己的儿子,他和未来的天子是亲兄弟,亲兄弟怎么会争夺呢?这样天下不就巩固了吗?刘邦的想法在事后看来是不够周全的。

在刘邦对付异姓诸侯的过程中,以吕雉为首的外戚势力全程参与,积极出力充当打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吕雉没有想到的是,对付完异姓诸侯之后,刘邦就把矛头对准了自己。首先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传位于刘如意,这等于剥夺了吕氏作为外戚的权力,这一点吕雉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要知道刘邦当年在丰沛起兵,可是建立在刘吕之盟的基础上,没有以吕太公为首的吕氏鼎力相助,刘邦不过是泗水亭长而已,不会成为沛公。对此事萧何反对,张良也不赞同,作为功臣集团之首的萧何,当然知道削弱吕氏之后,恐怕刘邦就会把矛头对准自己,毕竟他们这些老兄弟们曾经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但是在皇帝眼里,他们的存在也是对军权的威胁。要知道萧何是享有带着佩剑上殿,并且坐着不跪拜的特权的,提到这里,不仅让我们想起了东汉末年的丞相曹操。

在大家的一致反对下,刘邦终于放弃了废长立幼,既然不能废掉太子刘盈,那我就削弱你们吕氏外戚的势力,于是他把目光看向了手握兵权的樊哙。周勃和陈平被刘邦安排到前线去接替樊哙,并且要求陈平把樊哙的人头送回京城,但陈平知道刘邦命不久已,刘盈继位后,吕氏的权力将达到顶峰,而吕雉将成为实际上的女皇。他现在杀死樊哙,不是等着吕雉和他秋后算账吗?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陈平选择放过樊哙,并连夜赶回京城,吕雉见陈平没有杀死樊哙,就放过了陈平,仍然让他做丞相,只不过任命自己的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