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鞠躬的词语?为什么吊唁时二鞠躬不说二鞠躬要说再鞠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形容鞠躬的词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尽瘁鞠躬、鞠躬君子、鞠躬屏气。

一、【成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解释】: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近义词】:全心全意、诚心诚意

【反义词】:三心二意、敷衍塞责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恭敬谨慎,含褒义。

【结构】:复句式

【灯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举例造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的。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成语】: 鞠躬尽瘁

【拼音】: jū gōng jìn cuì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词】: 鞠躬尽力

【反义词】:敷衍塞责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恭敬谨慎,含褒义。

【结构】:补充式

【灯谜】: 佝偻病

【举例造句】: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为什么吊唁时二鞠躬不说二鞠躬要说再鞠躬

“再鞠躬”,是由“再拜”演变来的。

古人行跪拜礼,分为长跪、顿首、再拜等。

跪地后,双手在胸前合抱,然后俯头向前,额头触碰到双手,这叫拜。如此拜两次,是为再拜。

辛亥革命后,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随后,逐渐兴起鞠躬礼。鞠躬礼分为两种,普遍适用的是一鞠躬。在吊唁等场合则一般是三鞠躬。

鞠躬前,应脱帽,摘围巾,身体站直后向前下弯约45度,甚至90度。如果有司仪,则应随着“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的唱礼声行礼。

再拜、再鞠躬,其实就是二拜、二鞠躬。之所以称“再”不称“二”,大约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再”,用于数词的后续,除可以表示数目的递进外,还有再进一步表示敬礼的意思。

二、“一、再、三”,比起“一、二、三”来,显得比较有文采。

三、有时,“二”犯忌讳。比如,佛学讲“不二”。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是佛学中的重要概念。

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再鞠躬”,本来就是从“再拜”等旧礼演进发展而来的,所以不叫“二”而称“再”。

(北宋 米芾《公议帖》 首尾皆“再拜”)

说成“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其实也是可以的。只是,当“再鞠躬”成为习惯用语时,俨然便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风俗。

程颐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称“再鞠躬”而不叫“二鞠躬”这事儿,显然无害于“义”,那我们就从俗,称“再鞠躬”就行了。不必故作越世高谈,硬是要“二鞠躬”。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