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不相犯的意思(“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是什么意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曲礼上》。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意思是这样,邻居家办丧事,你就不要从事生产活动,要按照礼数去参加吊孝,表示哀悼和安慰。

邻居如果有人当天出殡,你就不要公开的唱歌作乐。

其实,原文还更多: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去墓地,不要随便爬上别家的坟头,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如果你参加葬礼,必须要帮助死者家属助挽柩车,以表示自己愿意帮忙;

参加葬礼时候,不可嬉笑,这也是不礼貌行为;

同人打招呼作揖,必须离开原位,正儿八经的行礼,以标准尊敬、礼貌;

看到别家运输棺木的灵车,无论认识不认识,不能随意唱歌;

去别人家参加葬礼,不可当作若无其事,随便敷衍;

面对食物,不要哀叹,等等。

以上都是古代甚至民国时期的基本丧礼的礼貌,上到皇帝老子,下到贩夫走卒,人人都要遵守。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你和这家办丧礼的人家关系恶劣,甚至存在很大仇恨,也要遵守这些礼仪。

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在当年来看是做人的根本,不能因为你仇视和鄙视别人,就不去遵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错误。

任何人,哪怕是大奸大恶的坏人,此时死去了亲人,都是很悲伤。

人既然大家都是人,这种人类基本感情也是共同有的。

所以即便你们有矛盾,在这种时候也不适合火上浇油、幸灾乐祸。

将心比心,如果你的亲人死了,邻居肆无忌惮当着你面嘻嘻哈哈、唱歌跳舞,你是什么心情?

在古代,不顾这种礼法肆无忌惮乱来的,基本都是农村二流子、地痞流氓这种流氓无产阶级,不登大雅之堂的非主流人士。

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永远不会过时,老祖宗说的有道理。

宋仁宗时期的殿试十道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宋代科举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但是相比唐代录取率大大提高,对考中士子的待遇也空前提高,可谓“宠章殊异,历代所未有也”。而且殿试时,皇帝都会亲自出题,从诗赋类题目到实际理政能力,涉及内容广泛。

南宋文人曾敏行在笔记《独醒杂志》中就记载了宋仁宗天圣八年殿试的“十通问题”,宋仁宗对参加殿试八位士子的一次面试,不过这次面试与之前不同的是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仅仅围绕诗赋文章。最终有六人顺利过关,成为皇帝钦点的国家公务员。其中就包括余靖,尹师鲁,毛子仁,李敦裕四人。余靖取得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海阳知县;尹师被授予鲁武胜军掌书记、河阳知县;毛子仁被授予仁镇东军推官、宣城知县;李敦裕被授予大理寺丞、华亭知县。

十通问题具体如下:

一问:戊不学孙吴,丁诘之,曰顾方略如何尔。  

这里引用了霍去病的典故,出自《汉书·霍去病传》。当初(汉武帝)尝欲(霍去病)教之吴、孙兵法,(霍去病)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大意是当初汉武帝让霍去病学习吴起、孙武的兵法,结果霍去病认为,打仗看的是随机应变的谋略,不是生搬硬套古代的兵法。

二问:丙为令长,无治声,丁言其非百里才。壬曰君子不器,岂以小大为异哉。

这里引用两个的典故,“百里之才”是说的三国庞统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君子不器”是出自《论语·为政篇》。当初刘备得到荆州后,庞统前往投奔,被任命为耒阳县令,结果是治理的一团糟,被免官;这时吴国鲁肃就给刘备写信求情,认为庞统非百里之才,应该任命为治中或者别驾这类州牧刺史的助理职位;后来诸葛亮也跟着说情,刘备这才将庞统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同列。孔子有天在与弟子们讲学,就提到“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一件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三问:私有甲弩,乃首云止槊一张,重轻不同,若为科处。  

这里出自《唐律疏议》。有这么一个案例:由于乙私藏有甲弩,但却拈轻怕重,但却向官府自首私藏槊一张,由于私藏甲弩与槊的罪刑轻重不同,请问该怎么判决?《疏议》中给出的判决方案是,由于没有自首甲弩,其罪刑依然存在。原因是虽然自首私藏槊一张,而没有交代私藏其他军械,自首私藏槊罪刑可免,但私藏甲弩罪刑依然需要追究,并且自首不实,除非死刑才死减掉一等刑罚。

四问:丁出见癸缧系于路,解左骖赎之,归不谢而入,癸请绝。 

这里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有次,齐国晏子出使晋国,在中牟城路边见到衣不蔽体的越石父,认为是个君子,经打听才知道越石父沦落为别人家的奴仆。于是晏子解下车驾上左边的马赎回越石父,并带回了齐国。可是回到齐国后,晏子就直接不到招呼就进来自己府中,越石父认为晏子不尊重他,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问为什么,越石父回答道,“别人看不起我是因为不了解我,而你明明能够看出来我是个君子,而怠慢我,就是明显的不尊我。”于是晏子赶紧告罪,将越石父待为上宾。

五问:甲与乙隔水将战,有司请逮其未半济而击之,甲曰不可。及阵,甲大败,或让之,甲不服。 

这里出自《春秋公羊传》。宋国与楚国约定在泓水的北面打一仗。楚人就渡泓水过来。这时下面就有人建议宋襄公,趁楚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河就开始发动攻击。被宋襄公拒绝了,他认为有点乘人之危,需要等到楚人过了河再开打。等到楚人过了河,手下的人再次建议宋襄公,趁楚人还没有摆好阵型、立足未稳就开始发动攻击。宋襄公再次拒绝了手下建议,认为对方没有摆好阵型,没有击鼓,就不能开展。等到楚人摆好了阵型,开始击鼓进攻,宋襄公这才开始命令部队出击,结果是宋国军队大败。

六问: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及其小徭役者,各当何罪?  

这里也是出自《唐律疏议》。有这么一个案例:就是对应该免除徭役的农户而没有免除,却将需要服徭役的农户免除了徭役,或者让其充当车夫及杂使等较小的徭役,请问该怎么办?《疏议》中给出的判决方案是,将对减免徭役的特权顺便乱给的刑罚是增加徒刑二年,对让其服小徭役的刑罚是贬斥五十。

七问:乙用牛衅钟,牵引过堂下,甲见其觳觫,以羊易之。或谓之曰:见牛不见羊。  

这里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次,孟子与齐宣王谈论王道,认为只有仁义才能够统一天下。于是就讲了齐宣王之前的一个故事,有次齐宣王见到有人拉着一头牛从堂前经过,要去杀了取血祭钟。看到瑟瑟发抖的牛,齐宣王不忍心,就让下人用一只羊代替牛用来祭钟。这里孟子指出,齐宣王只看到杀牛而不忍心,对于这只可怜羊由于没有被领导见到,就稀里糊涂的丢了命。

八问:官物有印封,不请所由官司,而主典擅开者,合当何罪?  

这里也是出自《唐律疏议》。就是法律规定,如果擅自打开有封印的官物,而没有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就要将擅自做主的人杖责六十。

九问:庚请复乡饮酒之礼,辛曰古礼不相沿袭。庚曰澄源则流清。  

这是出自宋真宗时期,关于著名谏臣田锡的故事。有次,田锡就向宋真宗上表,请求恢复乡饮酒礼,以弘扬周礼宴饮风俗。这时就有别的大臣进行反对,说乡饮酒礼属于古礼,现在已经过时了,不流行了。对此,宋真宗认为,只有澄清源头,才能明白流行的东西。

十问:死罪囚,家无周亲,上请,敕许充侍。若逢恩赦,合免死否?

这里出自《唐律疏议》。有这么一个案例:假如有一个犯了死罪的囚犯,家中尚有亲人没有人赡养,是否可以请求赦免死刑,回家照顾亲人。如果遇到大赦天下,是否可以免除刑法。刑法认为,暂且可以不杀用来赡养亲人,但不在特赦之列;等到家中增添人口或者亲人去世,依然要执行流放之刑。

可以明显十个问题,主要分为三类。

  • 一是对于人才能力考察。问题一是对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问题二是对全才与专业人才的认识;

  • 二是对于“礼”的认识。问题四中晏子与越石父关于尊重人才的看法,问题五对于恪守“礼”与实际应变的考察,问题七对于仁义的理解,问题九对于古礼的看法;
  • 三是对于法律的掌握考察。主要就是问题三、问题六、问题八、问题十,都是出自《唐律疏议》。

参考资料:《汉书·霍去病传》《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论语·为政篇》《晏子春秋·内篇》《春秋公羊传》《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唐律疏议》《咸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