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将抵达那一
发布时间: 2023-07-11

2月6日这天,“全面通关”成为举国瞩目的词条。鲜花、手信、人头攒动的口岸、摇晃的车厢混合着“我快到了”的通话声,被各路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拍下。

1098天,三年,烟火重启。

香港大学研究生黄默林在一张新闻图片里瞥到了自己。那时是凌晨,5时35分,通往深圳罗湖的头班车正从香港沙田站开出。昏昏欲睡间,他想:

下车后必须得先来一份胖叔肠粉,酱油淋两圈,馋了许久。再坐个城轨,回趟广州的家,约约发小。晚上,就能去东莞为奶奶庆寿了——还是坐城轨吧,开车说不定还堵。

香港

当内地与港澳的通关“门禁”打开,在这张覆盖3地、11城的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上,人迅速流动起来:有的跨城上班,有的跨境上学,有的跨区域吃喝玩乐。

纵横交错的轨道,已成为8600万“大湾区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相见、安生立命的期待,也悬浮着告别、转身离场的黯然,偶尔又会荡漾着人文的柔波。

这些,是独属于轨道的气质,也是未来城市的真实预演。

01

“你们要搞快一点!”

中国人一直被轨道紧咬着。

1920年,在北京买了四合院的鲁迅先生搭上火车,准备回绍兴老家把母亲、夫人和三弟接过来,来回花了10天。

14年后,文学大家沈从文为探望病重的母亲,坐火车、坐船、坐轿子,足足折腾了半月才从北京回到湘西。他向妻子张充和写信抱怨道:

“我有点不快乐处,便是路上恐怕太久了点。”

展开全文

如此“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岁持续了很久。

直到1992年,一名精神矍铄的老人经由广九铁路抵达深圳,又去了珠海、广州。在深圳蛇口码头,他殷切地叮嘱:

“你们要搞快一点!”

老人的嘱托被镌入这片广袤的土地。1994年,中国第一条准高铁——广深铁路来了。

慢慢的,出现了全国第一条城际公交化客运专线。再往后,四条高铁、五大机场、六座大桥、七条城际陆续开通,像是粗劲的大动脉,强力地联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11城。

广州

这11城被统称为粤港澳大湾区。在2021年《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里,它被赋予了新的愿景:

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

这颗“金苹果”为什么砸向大湾区?

51岁的老刀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场大雪。

2008年,南方遭遇特大冰灾,京广铁路南段基建停电,列车瘫痪,航班停飞,高速封路,整整40万人被困在广州火车站这个弹丸之地。老刀当时缩在柱子边,听着广播一遍遍播放:

留下吧,广州也是你家。

老刀想回自己的小家。他愣愣地问电话另一端的妻子:

“回个家,咋就这么难?”

这些琐碎的出行痛苦烙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也刻进城市中。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痛楚更加强烈:5.6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0.058%的面积,却虹吸了全国6.1%的人口,将近8600万。而后一数字还在持续膨胀中。

深圳

大湾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提高土地效用,要么畅通人的流动。

不然,城市就要生病了。

把视野再拓得宽阔一些,比如看看更为成熟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相对比,几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

它们都拥有高频的人流量,以及臻于畅联的环湾+放射状的轨道网结构,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官方仍在孜孜不倦地建设中。

这串公开的密码,对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弯道超车”,至关重要。

02

“轨道+”的金苹果

2002年,影星巩俐、梁家辉、孙红雷主演的爱情片《周渔的火车》在大陆上映。片中,孙红雷在车上搭讪已有男友的巩俐时,问了一句:

“每次坐这么久火车去看他,不累吗?”

坐在东莞直通香港的高铁上,黄默林看到这个桥段时,不禁想笑:

如果孙红雷坐的是这趟高铁,可能还没做完自我介绍,巩俐就下车了。

这种体验不是第一次出现。越来越多“梦幻联动”的轨道,时常让他有些恍惚:

我真的只生活在一个城市吗?

比如,2021年底,赣深高铁惠州境内三站同时开通,他抽了一个周末去惠州看海,最快27分钟就回了深圳。再通个关,就到香港了。

再比如,这次坐广深城际去东莞时,他只需打开微信扫码即可乘车。即到即走,便捷得如同公交、地铁。

数据或许更能侧绘出黄默林们的“恍惚”:

截至2022年年中,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430公里。在官方的规划里,2025年,大湾区铁路(含干线和城际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预计将达到4700公里。

在巨大的风口之上,有远见的城市,早已在培育“轨道+”的金苹果。

比如建于轨道上的城市新物种,TOD。

TOD,即“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依托轨道交通的微型城市——一般而言,一个TOD项目在10分钟步行路程以内,可同时满足居住、工作、购物、娱乐、出行、休憩等需求。

想象一下这个颇具奇幻性的场景:

某个周五的早晨,你在第24层楼的公寓醒来,阳光正打在你的脸上。随后你洗漱、更衣,半小时半小时后乘坐电梯抵达第18层的办公室。午饭时间,你与同事相约在第4层的泰国餐厅。你言笑宴宴地告诉她:你已经在2楼的专柜买好了生日礼物,下班后,你将直接奔去1楼的高铁站,搭乘高铁回位于另一个城市的老家陪母亲过周末。

以轨道交通为人的生活、工作赋予极致便利,TOD正为此而来。

企业也早已闻风而动。

龙湖东莞站TOD项目效果图

比如,华润、保利等头部央企,近年密集在大湾区布局TOD,前瞻布局未来;又比如,有着20多年TOD开发经验,被誉为TOD“代名词”的龙湖,也相继于广州、东莞两城分别拿下番禺客运站TOD、东莞站TOD两个标杆项目,搅动湾区期待。

蓝海渐趋火热,谁能脱颖而出?

03

磨了20年

1973年,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在其代表作《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一项美好的设想:期待(社会主义)“为了改变生活,必须改变空间,创造出新的空间形态”。

什么才是新的空间形态?

年过半百的老刀说,他是个俗人,走南闯北,腹里的墨水没二两,搞不太懂这些高深的用语。但他知道那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场景。

老刀回忆起了重庆一座“垂直的城”。

下了高铁,坐电梯往上走,就能看到几层人头攒动的购物中心,满满的零售、餐饮,到处都有人。再往上,是宽阔的观景平台、线条挺拔的商务楼宇、暖调配色的酒店 …… 如此种种,看得老刀目瞪口呆。

这座“垂直的城”,便是在重庆,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名的TOD项目,叫做:

龙湖光年。

重庆,龙湖光年项目剖面图

后来,他在新闻上看到,由龙湖拿下的龙湖东莞站TOD项目和龙湖番禺客运站TOD项目,已经建设得红红火火。跟龙湖·光年类似,这两个TOD都建在轨道交通枢纽之上,按照规划,它们也即将拥有大型购物中心、宜居社区、轨道交通站点等丰富配套。

老刀噎了半天,只能评价一个字:

牛。

一个牛字,是对TOD这种未来城市形态的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龙湖做TOD水准的评价。

做TOD有两大难点: 一是建起来难,因为TOD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和建造都极其复杂; 二是运营难,建好了的TOD肯定不能空着,开发商得有能力引进足够丰富的业态并经营好,把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留下来,产生消费。

对别人来说“难如登天”的事儿,对龙湖而言却似乎易如反掌。

运营自不必说。在龙湖的业务版图中,品质住宅、购物中心“天街”、长租公寓“冠寓”,早已发展成熟且盛名在外,可以直接“拿来”。

至于建设,交给“龙湖龙智造”就好。

它正式亮相于龙湖集团2022年中期业绩会的聚光灯下,但实际上,龙湖龙智造的生命轨迹要更加绵长。

往上,它承袭了龙湖的高品质基因, 以龙湖30年来上千个住宅项目和近百个TOD项目实践经验为基石,拥有覆盖全业态、全周期的智慧营造与运营管理经验。

往下,它的根扎入科技领域:747个专利、464个发明专利,年申报的专利数超过200项。

无需溢美之词,数字就是最好的注解。

这张牌,龙湖可以说是细细磨了二十年才敢打上桌面。

炸了很多场。

在重庆,依托龙湖龙智造而生的龙湖·光年,五轨合一、高铁穿楼,已是业内啧啧称奇的 TOD样本;

在成都,龙湖龙智造打造的 城市级商圈TOD项目——成都滨江天街,囊括了住宅、办公、商场、长租公寓等11种复合业态,一度高调出圈;

在杭州,龙湖龙智造携手当地政府打造的杭腾未来社区,拥有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等 九大场景,不知羡煞多少眼球;

在潮州,粤东城际铁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