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什么地质灾害很严重?四川盆地中心没有大城市吗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四川为什么地质灾害很严重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处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带,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和暴雨、地震等诱发因素频发影响,使之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易发区。汶川大地震更是给四川和全国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

四川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一)地质灾害分布广,频繁发生

四川省的地质灾害在地域分布的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灾害发生盆周山地多于盆中,河谷多于平坝,工程活动频繁区多于工程活动稀少区。

据部分统计,全省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0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2007年全省21个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灾害类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为主,因地质灾害伤亡200多人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多元。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不合理开采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了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开裂、矿碴,泥石流等灾害,如1995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矿在开采过程中,因其回风巷道穿过了顶板芒硝淋溶带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矿区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年宜宾维兴镇在采煤过程中,关刀岩坡顶发生地表开裂,形成塌陷带,前缘发生大规模崩塌。

(三)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随着四川省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特别是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由于大量建设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边坡失稳、诱发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并导致老滑坡的复活。

(四)季节特征明显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内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渗、浸润、软化岩土体,降低斜坡的稳定性。据统计几乎所有的地质灾害暴发均与暴雨及长时间降水有关,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更与降雨关系密切。

(五)地质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严重的侵蚀形式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带,虽然它的总的水土流失、侵蚀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危害严重。

四川盆地中心没有大城市吗为什么

四川盆地中心为何没有大城市?地缘谷

在人们印象中,西部城市大都小而狭长,往往被周围的山无情地束缚在中间,就像戴了一个紧箍咒,难以突出“重围”。兰州和汉中算是这样一个典型。由此可以认为,西部缺乏大城市的症结在于缺少平原。然而,除了西安,西部另外两大城市成都和重庆的分布却令人大跌眼镜,不得不重新审视平原在西部城市崛起中起到的作用。

成都和重庆,尤其前者,虽坐落于西部仅有的广阔平原上,但两市的崛起似乎并不完全取决于平原之利。显而易见,成都位于盆地西北边缘,重庆则偏处东南。发达的成都重庆为什么会偏居一隅、没有“落户”广阔的盆地中心?或者说,四川盆地中心为何孕育不出大城市?

“天府之国”源自《史记·留侯世家》,是苏秦对关中平原的描述。后来陈寿《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刘备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此后,“天府之国”成为蜀地独有标签。然而它只单指成都平原,并不是整个四川盆地。

其实,四川盆地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平坦,它只是低于周边的高原山地。除了成都平原,丘陵与山地才是四川盆地真正的“主角”,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几乎将整个盆地占尽。

川中广布丘陵,这里岩层整平或倾角甚微,经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后,地表丘陵起伏,沟谷迂回,海拔一般在250~600米,丘谷高差50~100米,其中,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

川中丘陵往西,三十多条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河流依次平行排列,因此得名川东平行岭谷。由于境内岭谷相间,所以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说法。是地形地质研究的标本,与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安第斯-落基山并称世界三大褶皱山系。

由于多山的地形地貌,川中川东很难孕育出大城市,因此在整个四川盆地城市群中暗淡许多。

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北边缘,再加之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使得这里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变成千里沃野,成都自然很快脱颖而出。

如果说优越的天然条件是今天强大成都的基础,那么人为因素则让这种先天条件有了发挥到极致的机会。这人为因素就是成都自始至终所扮演的行政中心的角色。

自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命名,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到了汉时,成都跻身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时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

北宋更是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在发达的工商业中涌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往后明清至民国,成都一直保持四川“省会”地位不变。建国后,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1952年国家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又以成都为省会。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历来重视首都及“省会”,强大的“省会”不仅意味着足以号令全省而且可以在经济上影响全省。

2000年以来,国家逐步加大了对成都的支持力度。经过十几年发展,成都成为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2016年4月,国务院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

盆地中心没有可以匹敌成都的城市,旗鼓相当的对手同样暗藏于边缘。

近年来,成都与重庆争夺西南第一把交椅的竞赛日趋激烈。回到1997年前,重庆还只是四川省内一座普通的城市。三峡工程的建立使得重庆战略价值与经济机遇陡升,由此成功晋级国家第四个也是西部唯一直辖市,高出成都与四川省平起平坐。

重庆位于盆地东南川东平行岭谷,介于华蓥山与铜锣山之间,只看地势,似乎没有成为大城市的潜质。然而,长江之利是其崛起的最大因素。整个城市发端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依托于长江强大的河运能力,天生内陆的重庆享受到了“沿海”城市的待遇。

1895年,甲午战败,重庆成为内陆最早的开放城市。1926年至1934年,重庆两江沿岸共有渡船码头40个;1935年,先后修建了江北、千厮门、太平门、飞机坝、金紫门、储奇门码头。河运开始成为重庆主要交通及贸易方式。

三峡工程建成以来,短短二十来年,重庆跃升长江上游乃至中国西部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是名副其实的上游航运中心。域内长江、嘉陵江及其支流形成了以重庆市区为中心的长江上游水运网,通航河流达136条。

沿江建有万州、涪陵等港口和客货码头数十个,千(万)吨级轮船可终年通航。自2016年以来,重庆“一干两支十线”航道体系和“四枢纽九重点”现代化港口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重庆航道里程4472公里,其中四级以上航道1400公里;建成投用全国最大铁公水联运枢纽港(重庆果园港),龙头港建成开港。

2017年,全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9721.84万吨,比上年增长13.5%。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141.76万标准箱,增长11.7%。超过大多数沿海城市。

和成都一样,行政优势及历史机遇也在一路助推重庆发展。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析出四川省。重庆成为继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的第六个中央院辖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明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虽然1945年还都南京,但在后来的制宪国大中,重庆仍以法律形式确立“永久陪都”地位。加上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至今。三十多年的直辖“生涯”使得重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支持重庆建设的政策铺天而来。

如今,由国家支持的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两江新区、渝新欧国际铁路等战略项目蒸蒸日上。重庆成功跃升为西部第一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