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的评价(“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谁的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谁的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

原文: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白话译文: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皇上对侍臣说:“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

魏征的轶事典故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

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

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是唐太宗对哪位大臣的评价

以铜为镜,出 处《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什么的评价

这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也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参与才可成。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 乃唐太宗对魏征的最高评价

以铜为镜的历史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下面来和大家说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直言敢谏的魏征在病死之后,唐太宗非常的难过,就说出了以铜为镜的评价,直言魏征是自己对错的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典故介绍

在唐超贞观十七年,敢于直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非常的难过,他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段话是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评价,表示敢于直言的魏征,就是唐太宗对错的一面镜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用铜当做镜子,可以让衣服穿得端正。一个人用历史当做镜子,那么他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一个人当做镜子,那么就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在最会唐太宗还感叹,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这个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典故,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可以说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最高评价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得上是个非常贤明的君主了,他善于听取大臣好的意见,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大臣魏徵是一个敢于感言其过的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唐太宗非常的的伤心。

毕竟在古代时候,敢于直言皇帝过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所属人多皇帝都是讨好恭维。唐太宗作为一个鲜明的君主,自然希望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有什么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敢于直言其错的魏征,可以说就是他对错的一面镜子,不会让他做了错事也不知道。

李世民痛失哪位大臣,说出“以铜为镜

以铜为镜,是唐代名臣魏徵(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徵的评价。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通常用作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借。

原文为: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近义词:以古为镜、以史为镜、以史为鉴。

扩展资料:

魏徵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谏臣著称。魏徵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任唐太子李建成太子洗马官。太宗即位后,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以性格刚直、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劝谏李世民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后世广为流传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谏文《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以铜为镜是对哪位大臣的评价

“以铜为镜”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可翻译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近义词有以古为镜、以史为镜、以史为鉴。

扩展资料

  “以铜为镜”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魏征简介

  魏征(公元580-公元643)字直成,河北省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有远大志向,对於各种书籍、学问能够融会贯通。正如史书所载:“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