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谱总目(胡氏家族的起源是什么,在哪个时代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胡氏家族的起源是什么,在哪个时代

1、源于妫姓,出自舜帝的33世后裔妫满。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访求前代帝王的后裔,找到了虞朝舜帝的嫡裔妫满,把长女大姬嫁给他,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让他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今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侯爵,以备三恪,又迁都陈之宛丘(今河南淮阳),谥号胡公,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

陈国公族后裔多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或以封地“胡”为氏,称胡氏。

西周时期。

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胡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施的官位,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

春秋时期。

扩展资料:

有关胡姓的书籍:

1、《胡氏族谱》,胡传淮纂修,2000年9月出版,已著录于《中国家谱总目》,该族谱主要讲述先祖胡其祥,明末清初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教子村人,生四子。其长子胡大国,清康熙后期迁居四川省蓬溪县文井场三台观,为本支胡氏入川始祖。今族人聚居于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梅垭村、罗戈乡石牛村等地。谱载宗祠、世系图、世传录等。

2、《中华姓氏通史·胡姓》是200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启昌。

该书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百度百科-胡氏族谱

王鹤鸣的简介

王鹤鸣,男,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20年来(截至2013年),主要从事中国家谱、祠堂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上海社科重大项目。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总目》等多部专集,发表《解冻家谱文化》《中国家谱通论》《中国家谱史图志》(合著)《中国祠堂通论》(合著)等多部专著,发表数十篇论文,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

文水有哪些村姓王的多

据1994年出版的《文水县志》统计:“1990年,全县有姓氏376个,其中复姓3个。万人以上的姓氏有张、王、李、武、郭、刘、韩、赵共8姓,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8.5%……其中,张姓36568人,王姓35491人,李姓31446人……”。
《中国家谱总目》共计收录了643个姓氏。其中,家谱著录条目超过2000条的姓氏有陈、张、王、刘、李;超过1000条的姓氏有黄、杨、吴、周、林、徐。陈氏和王氏的家谱数量最多。
据统计,陈氏家谱共2752种,王氏家谱共2317种。
根据中科院遗传所袁义达教授的研究,陈姓目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大姓氏。陈姓的郡望有11个,最重要的是颍川,其次为广陵、河南、下邳、东海、汝南、武当、新安、庐江、冯翊、京兆。
王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大姓。王姓分布在全国呈现北多南少局面,总人数大约9000万。王姓因支派众多,望族也多,郡望多达26个,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河间、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冯翊、营州、安东。

《盛世修谱,寻根谒祖》——评《家谱与寻根》

近日收到陕西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的《家谱与寻根》一书的征询稿,这是作者根据现存柳姓家谱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编纂的一部近50万字的巨著,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该书共分为三部分,一是绪论,主要从研究综述、研究作用和意义、柳姓播迁及分布等方面进行阐述柳氏家谱;二是上篇,主要从新旧家谱的对比系统梳理家谱的体例,同时,详细介绍了家谱的内容、编纂流程、真伪和现存问题,这对当前宗族成员及修谱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三是下篇,主要以散文的形式探寻宗族寻根的各种情感历程,感情充沛,思想丰满,情系家谱,心满寻根,作者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寻根方式和寻根基地,这对当前宗族寻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柳育龙先生于2009年萌生编纂该书的念头,从2013年开始正式撰写,遍访陕西各地柳氏后裔,下江南,上山西,历时三年,终于完成这一巨著。编纂家谱这项工作,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尤其是靠一己之力更是如此。编纂者多在由权威人士组成的谱局主持下进行编纂工作,并且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此外,对于编纂者而言,至少还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谱可依且谙熟宗族历史;二是古文功底深厚,方可编纂出好的家谱;三是时间充沛,编纂家谱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年代,能够像柳育龙先生这样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2006年,我开始系统接触家谱,先后到过孟津县、洛宁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等地方搜集家谱,在搜集的过程中,访问过诸多编纂家谱的老者,大多半途而废。要么资金不够,要么缺乏追根溯源的勇气,修谱工作大多开始激情高涨,最终却不了了之,甚是可惜。时至今日,我一直比较关注家谱研究的发展动向,做过几个这方面的课题,现在在研的家谱项目是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家谱叙事中话语与权力表达研究》。柳育龙先生的这部《家谱与寻根》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下面我就从这个方面肤浅的谈谈。

时至今日,家谱到底有多少种呢,武新立先生认为:“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中国家谱的收藏情况是:内地约有28500余种,台湾有10613种,香港有700种,日本有1750种,美国有1430种,共计42993种。假如我们估计其中有五分之一的重复部分,那么尚有三万四千多种。”

王鹤鸣先生在《《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指出:“汇总到上图的家谱著录表共达76781份,其中约40%为复本,扣除复本,则家谱种数达47000余种。”并且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家谱散藏于民间,粗略估计,当前家谱种数5万余种应该不为过。如此浩繁的家谱,其定义也是多种多样,柳育龙先生通过梳理家谱的定义,最终坚持了王鹤鸣先生的观点,这一观点也是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所以,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该著作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此外,当前,王鹤鸣先生、冯尔康先生、常建华先生、钱杭先生、杜靖先生、王华北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建树颇丰。

​该著作以柳姓为例,在绪论中,系统梳理当前柳氏家谱的现存状况,柳育龙先生认为:就目前柳氏家谱来说,一是数量少,二是体例与内容不健全,就研究来说,虽然论文较多,牵涉的面也较广,但未形成系统性的、全面性的、整体性的研究。这或许也是柳先生编纂这部《家谱与寻根》的一个初衷,这部著作对柳姓的开基祖、源流、播迁、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对通谱的编纂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家谱谱系存在的错误原因及《中华柳氏通谱》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上篇,系统梳理了新旧家谱的体例与内容,柳育龙先生为柳下惠后裔,重点考察了《胶东郡望——福山高瞳柳氏家谱》,此外,在浙江青田一支考证中,该支为正宗柳宗元后裔。值得一提的是柳育龙先生在第四编现代家谱编撰流程中,系统整理了当前编纂家谱一般过程,这对家谱的编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篇,通过散文的形式寻根谒祖,收集了柳姓关于寻根谒祖的一些散文,主要有柳广辉先生的《古稀老人理清家族脉络传承世代遗风》、柳哲先生的《搜集家谱、历尽艰辛》、柳春垓先生的《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