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十五国风(《诗经》与《春秋》的关系及十五国风是哪十五国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诗经》与《春秋》的关系及十五国风是哪十五国

《诗经》有十五国风,称之为“十五国风”。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同“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
可以发现,其中有好几个国家名都不是春秋时期耳熟能详的国家名字。可见从西周到东周,诸侯国也不断在此消彼长地变化中,有的消失了,有的被合并了,有的改名了。

春秋之名,源于《春秋》,而“春秋”即为史书之意,各国史官都有记载,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起点是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现在,我们一般认定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而《诗经》则比《春秋》时间要早,其作品是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至春秋中叶,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大雅》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是西周初年之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下面,我就来说说十五国风里讲到的各国的故事。

1. 周南,即西周王都城以南。

2. 召南,今陕西岐山西南。

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之召公。而召南即为此地以南。

3. 邶(b èi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

4. 鄘(y ōng ):诸侯国名,故城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5. 卫: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带。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武王封朝歌以北为“邶”(殷旧地,商纣之子武庚在此统领殷商遗民)、朝歌以南为“鄘”(武王五弟 蔡叔姬度 掌管)、朝歌以东为“卫”(武王三弟 管叔姬鲜 掌管),此为让两个兄弟监管武庚,号称“三监”。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 周公旦 (武王同辈的皆称叔)摄政。因管叔、蔡叔等人素与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周公旦诛灭了武庚及殷商遗贵,杀死 管叔 ,流放了 蔡叔 。又将此三地及商遗民七族封给 康叔姬封 ,在朝歌建立卫国。 康叔姬封 任卫国第一任国君,之后调回京城掌管司寇,把卫国交给其子 庸伯 。卫国成了周初镇抚东方稳定局势的大国。

(卫国是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卫武公时《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国力最强,进入东周时期后由于内乱频繁而衰弱,且多受狄人困扰而几次迁都,春秋晚期,卫国孙氏、宁氏专权,君臣关系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卫庄公 蒯聩 与卫出公 辄 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进入战国,卫已衰败,夹在赵、魏、齐、楚之间茍延残喘。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

6. 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平王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周幽王 时,废掉申后及太子 宜臼 ,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因之前 烽火戏诸侯 ,众诸侯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 宜臼 为王,是为 周平王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7. 郑: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郑国国君为 姬姓 , 伯爵 。初为周王朝的畿内诸侯,前806年,郑桓公 姬友(周厉王 少子, 周宣王 同母弟, 周幽王 叔),见王室式微,积极谋寻全身之策,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只有“济、洛、河、颖之间”(济水、洛水、黄河、颖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 虢、郐 国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郑桓公听从史伯建议,利用自己王朝大臣的身份,通过向 虢、郐 之君贿赂,取得十邑之地作为新郑国之在东方的立足点。

当周室东迁,郑国的郑武公和郑庄公亦相继为王朝大臣,他们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实,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包括虢、郐两国。郑国由畿内诸侯成为畿外诸侯。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而起。南方的 楚国 早已不尊周王室号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后自立为王,并大肆兼并汉水诸姬,直接面对郑国。而北方的 晋国 ,曲沃一族对晋国公室的斗争取得了绝对优势。 齐国 则实行了改革,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在对外政策中,郑时而亲楚,时而亲晋,但大多数时期亲楚。

8. 齐: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侯爵,姜姓,吕氏,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 太公望吕尚 于营丘,太公至营丘后,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周成王曾在三监之乱后,使召康公命 姜太公 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由此得到征伐之权,其势大可见一斑。

传至 齐桓公 时,已经是疆域临海的大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 齐康公 时,大夫 田和 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 田齐太公 。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由此田氏代齐,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9. 魏:古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

古魏国 原为商朝时的古芮国(姜姓),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诗经·魏风》之“魏”,是指此古魏国。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古魏国为晋国灭亡。晋献公灭古魏国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这是晋国魏氏的由来。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 魏国 。

10. 唐:晋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爵位为侯爵。国君祁姓,是唐尧后裔的封国。 唐国 发展到商末周初时,末代君主作乱,被周攻灭。之后, 周成王 ( 周武王 之子)分封其弟 叔虞 于唐国故土,初沿为唐,唐叔虞之子 燮 即位后改为晋。是为姬姓 晋国 ,同时将尧的后裔迁至杜国。

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册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韩、赵、魏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也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11. 秦:在今陕西省境内。

周孝王 时,秦先祖 秦非子 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公元前821年, 秦庄公 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连同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咸阳)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 秦襄公 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12. 陈:在今河南省淮阳、柘城以及安徽省毫县一带。

妫(guī)姓,侯爵。

周武王灭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