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哪里?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哪里

截至2022年3月,还存在争议。

根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文中说道,自己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是在南阳耕种的。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所属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史书中记载的南阳在古代是为郡治,而现在的南阳和襄阳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范围大于如今的市,南阳市在古代是个县,名叫宛,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

如今,现代南阳市的卧龙岗和襄阳市的隆中形成争议。

人物经历: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躬耕于南阳的躬在古文中有什么不同的解释和意思

躬耕于南阳的躬为 亲身

基本字义
1. 身体.
2. 自身,亲自:反~自问.~行实践.事必~亲.
3. 弯曲身体:鞠~.~身下拜.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2. 同本义
躬,身也.——《说文》
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
吾党有直躬者.——《论语》.孔注:“直身而行.”
躬腠胝无胈.——《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
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
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汉书·元帝纪》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 又如:躬体(身体);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擐(身穿.擐:穿)
4. 生命
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 沅、 湘.—— 汉· 刘向《九叹·远游》
5. 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谓侯之上下幅布也.——《仪礼·乡射礼记》
6. 又如:长躬(衣服的中间部分较长)

1. 自身;自己
已躬命之.——《仪礼·士昏礼记》.注:“犹亲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卫风·氓》
百官之非,宜由联躬.——《史记·教本纪》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国语·越语下》
2. 又如:躬自(自己);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反躬自问

〈副〉
1. 亲身;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史公治兵,往来 相城,必躬 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躬身(亲身,自身);躬稼(亲身从事农事);躬卒(亲自率领;亲身实行)

〈动〉
1. 本身具有 .如:躬上将之姿(本身具有上将的风姿)
2. 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霸形》
3. 又如:躬身下拜;躬敛(屈身敛衽.古代妇女行礼时的动作);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形〉
1. 通“穷”( qióng).困苦危难
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躬为匹夫而不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大戴礼·哀公问五义篇》

常用词组
1. 躬耕 gōnggēng
古时天子亲自下田的礼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2. 躬亲 gōngqīn
亲自动手做
事必躬亲
3. 躬身行礼 gōngshēn xínglǐ
指弯下身行礼,常表示臣服或恭敬
向皇后躬身行礼
4. 躬行 gōngxíng
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http://dict.baidu.com/s?wd=%B9%AA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纵论天下大势的故事,在中国算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何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在襄阳古隆中。可是南阳人却不答应。

历史上有一些人,可以左右历史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