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哪部,最低的是哪部?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和史学价值最高的是哪部,最低的是哪部

二十四史中,文学水平最高的是《史记》,最低的是《元史》。《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元史》速成,文字陋劣,编纂草率。

如何去读《二十四史》

谢谢邀请。 九月十二日把《二十四史》加入书架,已经六个多月了。因杂务缠身,始终未能阅读。这几天利用几个晚上大致看了一遍,收获良多,感悟颇深。毛老人家说,人不通古今,就像牛马穿了衣服一样不伦不类。作为高等动物,不了解古今,不熟悉地理,甚至连基本的知识都知之甚少,要很好地生存,恐怕还是有点费力,起码生存的质量不高。

我认识不少大学生,有一部分不喜欢历史,一部分不喜欢地理,结果不知道朱元璋是何许人也,南京是哪个省的省会。从这点小事上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忽视了历史,不熟悉地理,恐怕想拥有理想的工作都比较困难。

毛老人家一辈子喜欢看书,《二十四史》看了一辈子。里面精彩的点评可谓伟人高识,让人茅塞顿开。

在摇晃的公交车里,写下这段文字,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二十四史》里的许多人物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能和大家共同探讨。若如是,则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大乐事。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秦朝

“二十四史”里边确实没有《秦史》,但是一部《史记》就已经囊括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中就有《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另外单独给魏冉、白起王翦、范雎蔡泽、李斯、蒙恬等等秦国或秦朝历史人物作了传记。除此之外,《史记》还记载了秦汉之间楚汉争霸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可以说,秦朝短短十几年的历史已经记载得比较周祥了。

而秦朝焚烧了六国史书,并且本国也不再设置史官,这的确让秦朝及先秦很多历史出现了断裂,但也幸亏汉朝初年就出现了司马迁这样伟大的史学家,也真算是继绝学了。

另外,“二十四史”指的也并不是二十四个朝代,比如刚才说的《史记》,还有《南史》《北史》《三国志》《五代史》等,另外《新唐书》和《旧唐书》,《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都属于“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从汉武帝时期的《史记》到清乾隆时期的《明史》,注意,《清史》不再二十四史范畴之内。

这个概念是陆续形成的。唐代之前,有所谓“前四史”的说法,也就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涵盖的历史时期从上古到汉武帝)、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汉时期)、南朝刘宋范晔的《后汉书》(东汉时期)、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到了北宋时期,又加入了十三部史书:

《晋书》,唐代房玄龄 等 著;

《宋书》,梁代沈约 著;

《南齐书》,梁代萧子显 著;

《梁书》,唐代姚思廉 著;

《陈书》,唐代姚思廉 著;

《魏书》,北齐魏收 著;

《北齐书》,唐代李百药 著;

《周书》,唐代令狐德棻 等 著;

《隋书》,唐代魏徵 等 著;

《南史》,唐代李延寿 等 著;

《北史》,唐代李延寿 等 著;

《旧唐书》,后晋刘昫 等 著;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 等 著;

它们连同“前四史”,合称“十七史”。明代又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乾隆时再增入《明史》,合称“二十二史”;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最后经乾隆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到了近代,赵尔巽主编了《清史稿》,并入“二十四史”,这时合称“二十五史”;后来又加上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最终成为“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

二十四史包括的有: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符登传》意思是: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周岂页》意思是: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江夷传》意思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滑稽列传》意思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刘般传》意思是: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杨震传》意思是: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意思是: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有没有人熟读了《二十四史》的,是个什么体验

应该说,从识字开始,我就在读史了。因为祖父、父亲都爱买书,尤其文、史、哲方面的。十三岁能背《孙子兵法》,十五岁能背《李太白与杜工部全集》。几十年下来,应该是不止二十四史,基本都读过了,但不敢称“熟读了廿四史”。

后来我搞的工科,但对古籍感兴趣,业余时间也爱看当代哲学、西方经济学、中外文学,甚至打谱、翻医书。年青时喜欢作文泼墨,中年后更愿意啃史著了。也属于“由文入史而经”的半路和尚。

我觉得,司马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是撰史的前提,也是读史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不能独立思考的人,中国古代史不仅读不下去,强勉读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能从凝练的文言中悟出诸多信息和内涵,确非语言能力那么简单。

而且读廿四史是个寂寞而痛苦的历程。言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