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善的治理道教?武当有什么功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徐本善的治理道教

徐本善主持武当山宫观的时候,正是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时期。武当道场管理混乱,道众良莠不齐,再加上兵匪骚扰,官霸掠夺,武当道业已走向衰颓败落。面对这一局面,徐本善认为只有加强宫观内部的管理,才能恢复业已破坏的道风,中兴武当道场。徐本善亲自参与制订了众多教规榜条,在《续修太和山全志》中有详细的记载。
在人事管理上,徐本善认为不论宗法等级尊卑都要尽职尽责,制订了上自监院下至十八头任人唯贤、量才选用的制度。分工明确,任务具体,奖有所依,罚有所据,赏罚严明。对高功、书记、副经、斋堂、园头、门头、院头、司仓、迎宾、监院等制定了详尽的职责和处罚条例,“倘有疏虞,有罚不恕”。徐本善所订的执事条教榜不但体现了武当山宫观管理制度中组织的严密,纪律的严肃,赏罚的严明,而且在管理手段上体现了集中与民主相结合的色彩。在赏罚上不是一人说了算,而是交由公议、公处;若是誉为丛林栋梁、大众领袖的监院的失职行为,还要罪加一等而加倍罚斋。 为了扭转道风,规戒道众,徐本善认为还必须制定严厉的清规戒律。但在具体制定过程中,徐本善区别子孙堂与丛林堂的不同情况,在各宫观内制定了不同的清规榜条。在《紫霄混元宗坛清规榜》、《五龙宫规条》等内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一般来说,丛林堂的戒律更严于子孙堂 ,这是因为丛林堂多为游方挂单之士,来自三山五岳,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真伪难辨,若不严加规戒,势必会给武当清誉带来不良影响。但不论何种榜条,都以五戒推衍而成,轻者祭祖跪香,重者杖笞焚形,大多采用了封建肉体刑罚。

武当有什么功夫

多了这里随便跟你说一种:六十八式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之渊源北祟少林,南尊武当。天下功夫出少林,内家功夫出武当,这是武术名言。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少林寺成了名刹,少林拳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修炼圣地,据说周朝的尹喜、晋代的谢允、唐代的吕纯阳、明代的张三丰、清代的徐本善等高手均出自武当山。明成祖即位后.推崇道教.在武当山大兴土木达十年之久,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台和三十九座桥梁,共建房二千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绵延70余万公里,规模之大,气势磅礴,雕铸细腻,技术之精,蔚为壮观。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徐本善武艺 等拳械。
就太极拳而言,它的起源,传说有几种:①唐代许宣平、李道子所传;②元未明初张三丰所创;③明初河南温县人,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所创;④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所创。据现代武术理论家唐豪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徐道总询及“八门”“五手”“十三势”的涵义时.徐道总告以八门为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五手为金、水、木、火、土。十三势为绷、捋、挤、按、采、例、肘、靠、左顾、右盼、中定及前进、后退。所谓“八门”即练拳时走八卦的八门方向;“五手”是练功时手法上表现五行金、水、木、火、土。武当山收藏的《云水集》载有:“八门五手云龙手,身背宝剑唱道歌;归隐岩下修道业,太极阴阳奥无边。”徐道总介绍说张三丰根据宋代周敦颐发明的“太极阴阳图”创编了“八门五手十三势太极拳”。简称“武当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1487)又封张三丰为 “韬光尚志真仙”。
武当太极拳谱
1.无极势自然站立姿势,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离开约60度。头正身直,虚灵顶颈,舌抵上腭,齿微扣,口微闭,目平视,精神贯注。两手左右分开,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例,两手的中指轻轻按于两腿的“风市”穴。两脚踏地,以意念吸采天地之灵气。目平视。拳理:练时,耍做到虚灵顶颈,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全身放松,“百会”与“会阴”穴上下成一条垂直线,呼吸自然。无极虽可名之为无,但无中涵有。也形容“道”的无形无象,不可穷极。要求: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健身效果同样,但练气功不慎则出偏,甚至走火入魔,而练太极拳则无此弊。太极拳除有健身作用之外、还含有技击自卫之意。练太极拳和练气功的要求是一致的,练功时要松静自然。“松”是虚灵;“静”是安定,即是要求在练功当中把“元神”和“识神”掌握好。人的右大脑为元神之府;左大脑为识神之居。练功时要抑制识神,发挥元神之作用。抑制识神就是把七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消灭于练功之中,也就是止于“静”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练功力争做到:(1)“八要”,(2)“和合四象”,(3)“踵息”。 (1)八要是:一要心定;二要神宁;三要心安;四要清静;五要无物;六要气行;七要绝相;八要觉明o (2)和合四象是:在练功中要求眼、耳、鼻、舌处于一种特定状态。它来源于宋代张伯端的《金丹四百字序》中,“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谓之 “和合四象”。含眼光是指静坐或站桩时两眼垂帘内视。凝耳韵是:“忘声返听”不为外界声音所吸引。调鼻息是:把呼吸调柔细匀,绵绵细细。缄舌气是:息舌宁心,舌抵上腭,使口中津液下降,从而达到升清降浊之效。 (3)踵息是指深长的呼吸。源出《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息深深。宜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踵息为深息,喉息为浅息,两者相对而言。踵息即“其息深探”之意,把呼吸直达于足踵。《道枢–呼吸篇》说:“真人之息则以其踵是何也?斯贵其深考欤!” 古典:“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末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极、太一也” (《易系辞》)。 经典:“以心行气,务令气沉,乃能收敛入骨’’(《太极拳·行功心解》)。注:心藏神,主血。为五脏六腑之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太极势 动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三线放松,三丹人静,神宜内敛。 由无极点势的立正姿势起,将两脚左右分开与两肩的宽度相等,称之为“太极势” 三线放松是:第—条线为“足阳明胃经”,由“承泣”穴起至两脚的“历兑”穴止,凡45穴,节节放松;第二条线为“手少阳三焦经”,由“丝竹空”穴至两手的“关冲”穴止。凡23穴,节节放松;第三条线为“足太阳膀胱经”,由“睛明”穴起至两足的“至阴”穴止。凡67穴,节节放松。 三丹入静:即“上丹”“中丹”“下丹”均要人静。拳理:《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经典:“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太极拳·行功心解》)。注:练功当中气能随心意而运动,贯通周身血脉。气为血之帅,其根仍在心也。
3.三花聚顶 动势:承上势。两手臂左右侧起,起时意想两大拇指的“少商”穴吸采天气。两手起至头前上方时,两手掌心向外意想吸采宇宙之灵气。上动不停,做“三花聚顶”动作。三花聚顶是指精、气、神聚于头顶之上。精曰玉花,气曰金花,神曰莲花。两手掌至头之上方时,向两侧齐右分开,再向前旋弧合掌,同时口念“玉色的花”,接着,再旋弧合掌——次,口念“金色的花”。再重复上面动作一次,口念“九朵莲花”。上动不停,两手左右分开在身体的两侧下落,落至两胯时,两手掌心向内沿肝胆经上摩,摩至腋下.再转入“膻中”穴部位由身体右方下摩,摩至下丹田部位时,再向左摩按,再向上方摩按,摩至乳部时,再转“膻中”向下直线下摩。名曰“向下降丹”。口令词:两臂左右侧起,大拇指上领吸采天气,两手举至头前上方,做“三花聚顶”:1.玉色的花;2.金色的花;3.九朵莲花。两手左右分开,体侧下落,两手再沿肝胆经上摩至腋下,转入膻中,再由右向下、向左、向上至膻中,向下降丹。拳理:精、气、神人体之三宝。练本功能使人体精满、气足、神旺。功夫练到还虚阶段.如草之开花,行将结子,而还精补脑也。《三丰全集》有:“三花聚顶逐时新,五气朝元值日长。” 经典: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恳也”(《太极拳·行功心解》)。注:两目平视,下领微收而头正,则虚灵而顶颈,精神自然贯注而无偏重之弊也。
4.马步推掌 动势:承上势。左脚向左横开一大步(三横脚宽)变马步,双手掌心向上,指尖对准带脉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