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官野史的典故(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

在这个问题之前,先得知道什么叫做正史。

正史的名称,来自南朝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正史的起源,来自唐修《隋书·经籍志》,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列为正史,这之后,史书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以及各种目录书,都列有正史这一门,当然,它们所列的书名不尽相同。

【二十四史】

正史的意义有两个,一个就是记、传、表、志都有的史书,自从《史记》、《汉书》创立了纪传体之后,凡是采用纪传体的史书,都可以列为正史。

第二个就是历代朝廷规定的正史,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史类叙》就明确提到:

  • 正史名称的使用,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的;

  • 到了宋代,定为正史的有十七种;

  • 到了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一共是二十一种正史;

  • 乾隆时期,皇帝钦定了《明史》,加上搜罗出来的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同列正史,一共就是二十四种正史,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二十四史”。

【乾隆钦定二十四史】

《正史类叙》中还谈到,正史尊崇,没有经过官本较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一概不承认为正史,以将正史与稗官野史区别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通行的正史,如《三国志》、《梁书》、《陈书》、《南史》、《北齐书》、《周书》和《北史》这七种正史并没有表和志,而《史记》和《汉书》也只能算作是半纪传体,但是也一律列入了正史。可见正史是由历朝政府规定的,并不是完全依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来区分的。

【二十四史】

那么野史又是什么呢?中国史书的类别,过去曾经分成了二十多种,其中胡乱分类有之,标准不同有之,互相包含者有之,可以说是比较凌乱。按照现在的说法,野史是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野史、杂史和别史我们一般认为是与正史相对的,称之为“私史”。它们对正史是有益的补充。

野史多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史料价值的是笔记,按照史料价值的分类,我们将之称之为“文学史料”,地位还是在正史与别史之下。

杂史出自私家著述,没有顾忌,也不受体例的约束,明朝的焦竤曾说,“杂史就是野史”,杂史的好处在于不会像正是那样因为官方原因有虚美隐恶的地方,坏处就在于体制不纯,过于随心所欲,有时候甚至小说笔法,所以和野史一样,必须学会选择。先秦杂史比如《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两汉的杂史如《新序》、《说苑》、《列女传》等等,魏晋南北朝的《帝王世纪》、《弘明集》等,综上所述。杂史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花边新闻。

至于《资治通鉴》这一类,本来和正史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体例、有系统地叙述一代或者数代整个社会现象的史书,自从阮孝绪提出“正史”的名称,经唐修《隋书·经籍志》确立了正史一门之后,只有纪传体而又经过了朝廷认证的才叫正史,于是将和正史价值相等而又不名列正史的,叫做“别史”。

别史的体裁包括纪传体(没列入正史的纪传体,如张太素的《魏书》),编年体(如《资治通鉴》)、典志体(如李林甫《唐六典》)、纪事本末体(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实录体(如各朝皇帝实录)、会要体(如各朝《会要》)、边史和外国史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孟姜女与范喜良是怎么结婚的

  相传,在八达岭一带住着两户人家,一家姓孟,一家姓姜,这两家做了几代的邻居,关系非常好。  有一年,孟家在墙边种了一棵瓜秧,这棵瓜秧越长越大,最后竟然爬到了隔壁姜家的院子里,结了一个大瓜(melon)。这个瓜长得又大又圆,瓜皮青翠,花纹精致,见了的人都啧啧称奇。到了秋天,瓜熟透了,两家人就商量:秧在孟家,瓜在姜家,不如两家把瓜一分为二,各取一半。于是,两家找来一把快刀,放到大瓜上。谁知,快刀刚碰到大瓜,瓜就“咔嚓”一声自动裂成两半。两家人凑过去一看:一个漂亮的女婴正躺在大瓜里哇哇大哭呢!孟、姜两家都没有孩子,看到这个女孩十分喜爱,就决定把孩子共同抚养,并给孩子取名为“孟姜女”。  不知不觉中,孟姜女已经六岁了。孟家有一个女仆,刺绣手艺很好,孟姜女看了几次,就自己动手刺绣,竟然绣得像模像样。女仆喜爱她的聪慧,就手把手教她。没过多久,孟姜女的手艺就很出众了。姜家见孟姜女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便教给她一些诗词歌赋,让她反复诵读。女仆也给她讲了不少稗官野史故事。因此,孟姜女从小就心灵手巧,知书达理。等到孟姜女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好姑娘了。  这天,孟姜女在花园游玩,忽然看到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躲在花丛里,她赶紧叫来了父亲孟员外。孟员外叫过书生,仔细询问了他的身世。原来,这个书生叫范喜良,是为了躲避秦始皇抓壮丁才躲到这里的。那个时候,秦始皇为修建长城,全国抓壮丁,被抓去的人能平安回来的,十个里也没有一两个。孟员外见范喜良眉清目秀,举止优雅,就把他留了下来。范喜良不仅知书识礼,而且十分勤快,深得孟、姜两家喜爱。一来二去,孟姜女就喜欢上了他。  又过了几年,孟姜女到了要出嫁的年龄。两家人一合计,觉得范喜良最合适了。谁知,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两个人刚刚拜完天地,抓壮丁的衙役突然出现,把新郎官抓走了。可怜的孟姜女顿时哭成了泪人。  就这样,孟姜女每天以泪洗面。一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范喜良还没有回来,孟姜女决定亲自去找丈夫。她挥泪告别父母,带上为丈夫缝制的棉衣上路了。一路上,风吹日晒,餐风饮露,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只见长城上人山人海,壮丁们在衙役的驱使下,手拉肩扛,吃力地运送着一块块大石头,稍有倦怠,就有衙役的鞭子雨点般落下来,直打得皮开肉绽,死在长城上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孟姜女看得惊心动魄,忍不住一边走,一边大声呼喊丈夫的名字。忽然,有一个壮丁走过来说:“你是找范喜良吧?他已经死了。”孟姜女立刻觉得天旋地转,她跌跌撞撞来到长城根,遍地的白骨不知道哪个是丈夫的。于是,她坐在长城脚下失声痛哭,足足哭了三天三夜,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忽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一段长城倒塌(collapse)了,露出了丈夫的尸骨。  秦始皇听说有人哭到了长城,勃然大怒,命人把孟姜女抓来。但是,一见到孟姜女,他改变主意了。为什么呢?孟姜女太漂亮了。秦始皇说:“你要是答应嫁给我,我就可以饶你不死。”孟姜女假意答应了秦始皇,要求埋葬丈夫后再结婚。秦始皇答应了。于是,孟姜女给丈夫穿上了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衣,然后,她指着遍地的白骨愤怒地说:“你这个暴君!我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害得多少夫妻离散,多少人家破人亡,我要和我的丈夫到阴间再做夫妻。”说完,她一头撞向城墙,又有一段长城轰然倒塌,埋葬了孟姜女和范喜良。从此,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流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诵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