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怎样评价屈原?屈原的《天问》写的是什么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司马迁怎样评价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出身贵族之家,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志向远大。

出仕早年,他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健全法度,对外则力主联齐抗秦。

后来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罢官流放。楚国被秦军攻破后,因感叹国破家亡,不愿做亡国奴,遂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从以上屈原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知道,屈原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一位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位诗人。

汉武帝时期,太史公司马迁开始忍辱著《史记》。

在《史记》这部“良史”中,司马迁秉笔直书,直抒胸臆,对屈原做出了正面的,中肯的评价。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节选自《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必须说明一点,这是现存的关于屈原最早的,最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事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咱们从本“列传”中看,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叙事,不渲染,不夸张,就事论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信任→疏远→罢官→流放→自沉”为线索,紧紧围绕屈原的“有志而最终不得”,主要记叙他政治上的悲惨遭遇。

通过夹叙夹议,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司马迁是在通过屈原的真实经历,突出表现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进而赞颂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直高尚品德。

在这个叙述过程中,作者“不虚美,不隐恶”,不抬高,不贬低,虽有议论,但符合事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没有高唱赞歌,也没有低述悲愤,只是娓娓道来。这也是“良史”的可贵之处。

2、在“列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司马迁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屈原的作品,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每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都会流下眼泪,追思其人其事。看到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中责怪他: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然而屈原却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鹏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司马迁为什么要说贾谊对屈原的评价呢?

原因之一,屈原和贾谊被他写在同一篇列传,即《屈原贾生列传》中,而且他们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原因之二,是贾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西汉文学家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说: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贾谊说,……屈原啊!在这混乱的世上甘愿遭受祸难,就是您自己的原因。依你的才能,到哪里都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苦苦留恋故国家园呢?……

在这里,表面看,是贾谊在责怪屈原,实际上,贾谊是在同情他的遭遇,更有同病相怜的感叹。

司马迁之所以这样写,这样来给这篇“列传”结尾,当然也有和贾谊相同的情感表达,即同情屈原。但还有更深的用意:你(指贾谊)既然知道屈原的悲惨遭遇是源于什么,既然你把生和死都看的很淡,认为被重用和被贬官都不重要,可为什么你也走了类似于屈原的老路呢?——这是在自问,又是在问贾谊,也是在问屈原,更是在问我们。但同时,也升华了对屈原的评价:屈原就是一位地地道道,坚贞不屈的爱国者!

太史公很冷静,很客观,很深沉地在叙事中,一步步升华对自己“心中的英雄”的复杂感情,把对这位爱国志士,伟大诗人的追思,崇敬,同情,怜悯之情,都不露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可以说,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最客观公正,最全面完整。至此之后,研究屈原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屈原的高大形象,伟大情怀,文化成就,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更深入知晓和了解。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屈原的《天问》写的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

天问,读音: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

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

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屈原的《天问》一共问了173个问题,你在一篇文章中能问几个问题呢

《天问》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从天地分离,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社会各个领域乃至各种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出作者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屈原所处在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屈原心系自己的祖国和天下苍生百姓,却因为楚国的王权富贵腐朽没落,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并多次受到排挤并流放在外多年。

屈原忧国忧民,浩然正气,大义凛然,看到祖国的山河破碎,仰天长叹。他只好借助自己的诗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向天而问,问出了17千问,内容奇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展现了他卓越的学识和非凡的文学艺术才华。

《天问》是一首千古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这首诗也受到很多学者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屈原问的太多,问是太杂。尽管措辞华丽,并没有鲜明的主题思想。

大多数楚辞的研究者都公认《天问》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朵奇葩,是仅次于《离骚》的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的《天问》是问天地宇宙,阴阳易理,社会人文,与当代作者文章中的提问毫不相干。提问官将这两种提问扯在一起,乃是风牛马不相及。屈原将各种提问巧妙地以诗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别出心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孔子、屈原、刘邦、司马迁、曹雪芹、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的,刘邦是汉朝的,司马迁是西汉的,曹雪芹是清朝的,司马光是北宋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屈原(公元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