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保群|日本有多少中国妖怪(四
发布时间: 2023-07-11

鬼之皮衣

《百器徒然袋》五十图,有“鬼之皮衣”,讲的是狐狸化为美女的故事,而其缘由则取自中国。此图大意是,寿过三千年的狐狸,身披藻草之衣,头顶骷髅,以拜北斗,骷髅如果不掉下来,则可化为美女。

据说事出自唐代段成式的笔记《酉阳杂俎》。现检其书卷十五《诺皋记下》有如下文:“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

显然《百器徒然袋》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诺皋记下》中并没有“藻草”一类的字眼。如果不是藻草在日本有什么特殊的魔法,那么估计这“藻”是指华美的衣服。因为狐狸化为美女不可能没有衣服,所以要提前披上一件漂亮的衣服,而藻则有华美的意思。

这只是一个中国的传说,并没有成为日本的妖怪,所以水木茂就没有收入到他的《妖怪大全》中。

鸣釜

图中的文字是:“《白泽避怪图》曰:饭甑作声鬼,名敛女。有此怪,则呼鬼名,其怪忽自灭。于梦中思及此。”

展开全文

《白泽避怪图》应该就是中国的《白泽图》,因为其中多有见某怪则“以其名呼之”,其怪则去,或灭,或有其他异征。也就是说知道此怪之名,则可使其避人,所以也可以叫《白泽避怪图》,但中国古书中似未见过这种书名。

《白泽图》一书不知哪个朝代就佚失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都是唐《法苑珠林》、宋《太平御览》等书中所引,另外就是敦煌写卷《白泽精怪图》。但以上几种书都没有这么一个名叫“敛女”的“饭甑作声鬼”。可是明末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三有一段:“釜甑鬼,名婆女。凡遇釜鸣,呼其名,不为灾。”这一段文例正合《白泽图》,而后接着的文字也是取自《白泽图》,所以鸟山所写的一段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文字略有差异,意思是大致不错的。两种文字比较,我觉得《谈荟》较近真,作声的是“釜甑”,其鬼名“婆女”。

如果我们现在做饭用的敞口的大铁锅突然叫起来,那实在是不可思议,但“釜”则不然,它实际上就是去掉三个爪的“鬲”,看上去就和罐子差不多,肚大口小。只有这样,它才能与外面传来的音频发生共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其声发自腹腔,而不是厨房师傅用勺子铲子敲打铁锅的叮叮当当声。这种事虽然不能常见,但一生中遇到一两次也并非不可能。但终究还是怪异,不是什么好兆头,所以汉代的《焦氏易林》有“井沸釜鸣,不可安居”的话,又有《地镜》曰:“宫中灶及釜甑鸣响者,不出一年,有大丧。”托名郭璞的《洞林》说得更可怕,道:“施安上家釜九鸣,旬月之中,寻有九丧。”其实这只是一说,也有认为是吉兆的。明人周履靖所辑唐人《占验录》有云:“釜鸣,若自外鸣来,吉,添财进喜;自内鸣出去,主凶,财散家破。若男作女拜,女作男揖,即止。”这说明釜鸣并不是极端难见的事,所以人们才以此为占;而既然有占,那就有吉有凶。

历史上较著名的“案例”是有凶有吉。当作凶兆的,如五代时有名的直臣李涛,历仕唐、晋、汉、周,一直到宋初。在汉隐帝时,他是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结果因直言被罢官。在他罢官之前的几天,中书省厨房“釜鸣者数四”。无论是预兆李涛罢相还是预兆后汉将亡,都不是好兆头。但有时却是吉兆。北宋时有一姓李名釜的。他叫这么个怪名,是因为他母亲怀他的时候,早晨起来做饭,那釜忽然响声大作,其声可畏,李太太吃这一吓,登时就流产了,便把生下的儿子起名为釜。这李釜不是败家子,是个大才子,在宋徽宗登基那年就考上了状元。

这种釜鸣的事很有一些,以致唐朝时有所谓“釜鸣占”,只是和占梦、占灯花、占眼跳差不多,严重些说不过是怪异现象,却不会认真地把釜甑当成鬼或妖怪的。

其实鸟山石燕画的鸣釜与中国的自鸣饭甑毫无关系,他画的是地道的日本妖怪,即有名的“吉备津之釜”。按中国人的习惯,这鸣釜就是个神釜,而日本人列入怪物也并无不对。此物在日本的吉备国的吉务津神社中,人们用来占卜大事的吉凶。上田秋成的《雨月物语》中有一篇《吉备津之釜》,其中说:前来参拜吉备津神社的人都要烧御汤,献上许多贡品,以祈求福运。祈福者请来巫女,由巫女烧起御汤,向神祈祷。念过祝词后,吉务津御釜的御汤正好烧开,如果釜内发出牛叫般的响声,说明是吉兆,如果什么声音都没有,则是凶兆。

《吉备津之釜》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遇人不淑的悲剧故事,京极夏彦据此又写了一篇《鸣釜》的现代侦探故事。故事中,博学的京极堂主人道出“鸣釜”的缘由,说:“《雨月物语》是创作,但里面提到的占术千真万确是传统神事。例如《本朝神社考三》中有这样的记述,‘备中之国,吉备津宫里有釜,每有祈事,巫人燀汤,而浸竹叶以灌身,以诣神者欲试,盛粢奠于釜前,祝唱毕,燃柴,釜鸣如牛者即吉,釜未鸣则凶……’”他还说:“不仅是釜,鸣动就是征兆。山和建筑物,有事时就会鸣动。当然釜和灶也会鸣响。不只有吉备津神社,伊势神宫外宫、石清水八幡宫、北野天满宫。都有釜会鸣动。不只是神社,自古以来,釜鸣就会报知异事。”

釜的鸣动当然是有神灵主宰。京极堂说:“败给主神吉备津彦的吉务津冠者,就是鸣动御釜殿的神灵。”而另外一说更为著名,说这被打败并被杀死的鬼神名叫温罗。温罗被砍下的首级依然吼叫不休,被埋进御釜殿下八尺深处后,声音仍未歇止。后来一个叫阿曾女的女子燃灶烧火,首级才算平静下来,发誓要为实现众生的祈愿而鸣釜。这些都记载在长禄年间的《吉日考秘传》和应仁年间的《碧山日录》。也就是说早在十五世纪御釜的传说已经很盛行了。

由此可见,东瀛自有鸣釜,为巫女祈祷告问吉凶时有意识地烧汤使其发声,与中国釜甑的自鸣完全不同,而且比中国的釜鸣故事丰富多彩得多。可是鸟山氏愿意从中华拉扯些似是而非的文献,以示此怪的出身不凡,结果让后人如堕雾中,好像中华也有一个叫鸣釜的怪物似的。有趣的是,鸟山氏在图中写下一句“于梦中思及此”,原来把《白泽图》的“饭甑作声鬼”和“鸣釜”扯到一起,只是他偶尔于梦中产生的“灵感”。

应声虫

《妖怪大全》中有“应声虫”,大致如下:

元禄十六年(1703年),京都屏风店老板七左卫门的儿子长三郎患上一种怪病,突然高烧不止,肚子上长出一张大嘴。令人惊奇的是,只要长三郎说话,这东西也会张嘴说话。这张长在肚子上的嘴还会吃东西,能入口的东西它都吃。如果控制它的食量,长三郎就会发高烧。长三郎的家人请来名医菅玄际,看了之后说:“这东西应该是应声虫。”玄际让这张嘴吃遍了各种药材,将它不愿意吃的药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选了五六种配成了一种药。结果,喂这张嘴服药第二天后,它的声音开始变得沙哑。又过了两天,长三郎的肛门里爬出了一条一尺一寸长的虫子。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只角,很像蜥蜴。大家立刻将这条虫子打死了。又过了四个月,长三郎恢复了健康。

这个应声虫确实是从中国移植来的,但又有所更动。中国故事的原形见于南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十五,原文是:

永州(今湖南零陵)人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有道人教令诵《本草》药名,至“蓝”字而默然,遂取蓝榨汁饮之。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许,人形皆具。

另宋·张杲《医说》卷五引陈正敏《遯斋闲览》与此大致相同,只是“蓝”改为“雷丸”。 其实这两个故事都是从唐·张鷟《朝野佥载》中改编而来,只不过《朝野佥载》说得的是“应语病”,并没有他肚子里有条“应声虫”:

洛州有人患应语病,语即喉中应之。以问善医张文仲,经夜思之,乃得一法,即取《本草》令读之,皆应,至其所畏者即不言。仲乃录取药,合和为丸,服之,应时而愈。

日本的故事对中国的故事做了一些情节上的充实,但并没有多少创造,只是把“人面疮”的情节稍做变化,生硬地安插了进去,但读后一想,在人肚子上开了张大嘴,这还能叫寄生虫么?

穷神

《日本妖怪大全》中有穷神,是采自泷泽马琴《兔园小说》中的一个故事。

文政四年(1821年),江户番町一位武士的下人去下总办事,途中遇一法师,便问:“贵僧这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法师答道:“我来自番町某府,前往越谷。”下人甚是纳闷,说:“你说的番町某府,正是我主人的家啊。我怎么不认识你?”法师笑答:“贫僧便是你们所说的穷神。你主人家是不是一年到头都有人生病,灾难连连?就是因为我在他家的缘故。不过,我已经决定换到另一家去了。从今往后,你主人就会时来运转。你不用担心。”

这故事是从中国移植的。此类穷鬼故事中国有不少,成了一个熟套,仅举一例。唐人康骈《剧谈录》卷上有“郭鄩见穷鬼”一条,言:郭鄩在栎阳县尉任上罢官,一直得不到新任命,穷居京城,甚是困顿。不知怎么回事,他总是有一种感觉,两个长得猿猴似的东西,一穿青衣,一穿碧衣,不管吃喝寝眠,总是跟在身边。他每到某官家去有所请求,总是被人冷落,甚至连门都不让进,而亲戚朋友见了他也唯恐避之不及。结果一月复一月,不仅得不到官任,而且求告无门,已经处在饥寒交迫之中了。就这样熬了几年,一天傍晚,那两个家伙忽然向他告别了,说:“我们哥俩蒙您倒霉之运,与您相依不舍,日子已经不短了。而今我们准备天一亮就离开您,不再来了。下一家是胜业坊王家,他们家金帛无数,我们准备把他折腾光。”说完二人就不见了。第二天一早,郭鄩起床就觉得神清意爽,试着去拜访亲友,无不改观相接。没过几天,宰相接见,任命他做了通事舍人。

中国很早之前就有逐贫、送穷的风俗。现在见到的最早例证是西汉扬雄的《逐贫赋》,此后最晚到六朝时,“送穷”更成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