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明朝最大的祸害不是锦衣卫宦官专权而是文官集团结党营私?皇帝为什么怕皇子与大臣结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怎么看明朝最大的祸害不是锦衣卫宦官专权而是文官集团结党营私

锦衣卫以及宦官指挥的东厂和西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人员和机构的指挥。负责缉捕、监督地方和朝廷官员的举动,并及时向皇帝汇报。
明朝宦官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说白了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明朝中期以后,朝中大臣沽名钓誉者居多,真正能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的人员较少,他们以自己的传统行为规范来规范皇帝的行为,使得皇帝对文官集团极为愤怒。不得不顾开国之初朱元璋下达的宦官不得参与朝政的祖训,使用宦官和锦衣卫来对付文官集团,明朝的皇帝虽然信任宦官,但是并没有像汉唐时代那样出现宦官篡权的情况。大权依然在皇帝手里,就像大太监刘瑾和魏忠贤,皇帝说让他们死,他们很快就被除掉了,锦衣卫和宦官只不过是皇帝的代言人,天下被他们折腾的再乱,如果皇帝不同意,分分钟钟就可以解决他们。
反观文官集团,尤其是明末的东林党人,空谈误国,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只会摇尾乞怜,从崇祯皇帝死后东林党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崇祯皇帝让首辅魏藻德去谈判,他却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但是李自成一来他第一个投降。
这个文官集团根本没有实力治理好这个犹如破船一样的国家,他们只会清谈,并不能实干,他们让崇祯皇帝搞掉了魏忠贤后,自己内部就开始互搞,卢象升、孙传庭、祖大寿以及洪承畴等人或死或降,后来朝廷几无可用之将,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皇帝为什么怕皇子与大臣结党

一、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图谋不轨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各朝代封建统治阶级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教体系,其中的“皇权至上,唯我独尊”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算是个正常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说的话叫做“金口玉言”。所以说皇权至高无尚,不容质疑和挑战。

话又说回来,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在皇帝身上普遍存在,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任何人都有所防范,包括皇子。

皇子和大臣走得近,一般是大臣支持皇子的表现。这样的拉帮结派,任其发展下去。轻则皇帝被架空,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逼宫甚至弑君的事件,所以任谁都会怕。所以皇帝最重要的权谋就是搞平衡,用一股势力来压制另一股势力,任何势力的一枝独大对皇权都是一种威胁。

单说唐朝,李渊不是被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之后逼退位么。李隆基不是被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之后取而代之么。李承乾不是纠集大将候君集弑杀李世民么?安庆绪不是在安禄山称帝之后杀了安禄山么?这样的事例太多,有时候就是防不胜防。一个好端端的皇帝,如果被皇子架空了,说话轻飘飘的没一点份量,你说活着该有多窝囊。被逼退当了太上皇遭到软禁,那就象一只老虎给拨了牙,一只凤凰给拨了毛,完全成摆设了,生不如死呀。更别说碰到不肖子孙来个一刀切的。

二、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否定自己的过住

皇帝的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个就是皇帝死了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两眼一闭也就管不了那么多。皇帝生前如论如何,都会维护自己的那点尊严。大多数情况下他做一件事情对了也是对,错了也是对。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不解风情的大臣,经常因为一件小事一句话惹恼了皇帝,其实就是否定了皇帝的做法而掉了脑袋。

皇子和大臣结帮拉派可想而知,皇子处理事情会有自己的主张,难免和皇帝意见相左,甚至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把皇帝以前的主张全盘否定,统统推翻。这样的话,皇帝就觉得没有了权威。所以皇帝怕皇子和大臣结党,有了叫板自己的底气,然后再来否定自己。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的就是乾隆皇帝,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还不过瘾,当他认为自己做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康熙时,自动选择了退位。说是退位了,大权却牢牢握在手中不放,怕什么?就怕在有生之年嘉庆皇帝把自己的政令改的面目全非,换句话就怕自己一生被否定了。他还时时派心腹之人观察嘉庆的一举一动,看有没有按自己意愿办事。乾隆皇帝死了,嘉庆才熬出了头,嘉庆首先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了乾隆朝第一宠臣和坤。

三、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影响到江山社稷

各朝各代的皇子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或明或暗的去拉拢或者结交朝中大臣,很多大臣为了利益也会去选边站。基本上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对异己的排除和清洗不亚于开国皇帝对功臣的打压。

那么皇子结帮,说穿了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生态,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江山社稷。比如在立储的问题上,大臣可以影响皇帝的判断和抉择。弄不好就会立下一个不好的接班人,从而断送了千秋江山梦。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和大臣赵高等人结成帮,矫诏废除太子扶苏而立胡亥即位,秦朝二世而亡。杨广和大臣杨素等人结帮,陷害太子杨勇,最终隋文帝杨坚改立杨广为太子,隋炀帝杨广登基,隋朝也是二世而亡。活生生的例子啊!更有甚者,还有地方上的皇子勾结朝中大臣,意欲里应外合,在老皇帝去世后用不正当手段谋求皇位,这样的内讧不得不让皇帝后怕,再说这样的自残方式也是皇帝不愿看到的事情。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如果没有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年羹尧就不会被赐死了吗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间人,出身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

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青海回民叛乱。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十月入京觐见受封。时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受封为一等公,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衔,二子分封子爵、男爵,其家仆皆封四品顶戴副将,一时炙手可热,权势显赫。

  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尽削所有官爵,列92大罪,终赐自杀。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为何被杀,却众说纷坛,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36期,1946年6 月)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立。其时十四子胤禵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新君立后,为酬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这不过是“迷汤”,实则对这些知情者已存杀心,最后终杀之。

  

有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雍正初羹尧受宠,并非雍正先笼络而后杀之之由,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他为其藩邸旧属,又有郎舅之亲,故常对他恩赏有加,这决非对他灌“迷汤”。且雍正继位时,他还在川平乱,未参与焉,何以得知内情?故上说不能成立。《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作者,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以致被杀。《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亦认为“年挟拥戴功,骄益甚”。且年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引起

  公愤,也为雍正帝所不容,故被杀。

  更有一说,认为年羹尧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做皇帝的事。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一文中亦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进而认为这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而已。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主要是雍正为人阴鸷猜忌,不能容人,尤其不能容功臣。加之年羹尧自恃有功,言行不检点,雍正更不能容忍,在剪灭其兄弟绣禩、胤禟后,借题发挥,以羹尧所上贺章字迹潦草,并把“朝乾夕惕”四字颠倒为“夕惕朝乾”作为借口,暗喻臣下劾奏,连降羹尧18级,罚至杭州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