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短评(纳兰性德的人物点评,性格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纳兰性德的人物点评,性格特点

纳兰性德,清朝名相纳兰明珠之子,与康熙皇帝同年同月同日生。他的一生虽说是一身荣华,才华横溢,前途坦然。却感情多舛,一生所求知己无不历尽艰难。正如他所说: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可见上帝是公平的,给予你别人所没有的荣华,也要付出别人所无法明白承受的痛楚。他的一生犹如划过苍穹的一颗流星,短暂而震撼。他是一个相门翩翩公子,是江湖落落狂生,是清朝第一学士,是千古伤心词人。他真情自然,总是追忆逝去的美好而不可得。那样的人,写出那样的词,让人不忍淬读············

后世对纳兰容若是如何评价的

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近代学者王国维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意思是:纳兰容若用自然天真的眼来观察周围事物,用自然天真的语言来抒发情感,这是由于满人刚进入中原,还没有熏染汉人的风气,所以能这样真切,从北宋以来,只有他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是什么样的诗人

要说历史上的纳兰性德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看看他对自己的形容。这位极聪明、细腻的才子,他的词间透露出的信息,就好像《红楼梦》的判词一样,隐隐约约地注定了可叹的一生。
1. 德也狂生耳
此句出自《金缕曲·题顾梁汾侧帽投壶图》,年仅二十二岁的纳兰性德因这首词而名扬天下。“德也狂生耳“: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这恐怕才是最真实的纳兰,虽然看到这样的自我形容,还是与印象中锦衣玉食的豪门公子有些偏差的,而接着往下看,你就不会奇怪了。“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他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名利财权的厌恶,使他不屑于自己的身份。他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出身豪门的无奈、对庙堂之上生活的厌倦。然而,这些都不是他能左右的,世人向往的朱门生活却是他的枷锁,困住了纳兰自由不羁的心。
标题中的顾梁汾(顾贞观)是他最好的朋友,可这个人却是个辞了官,混迹江湖的文人,而纳兰性德却是赫赫威名的相门公子。这样门第悬殊的人,可能是真心做朋友吗?
在别人身上或许不是,在纳兰身上却是的!他从来都是真心、真诚地对待朋友,从来不看对方的身家背景,只看是否投缘、是否有文采,能一起作词赏玩是他最大的乐趣。“不信道、遂成知己““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万万没想到,今日遇到了您这位知己。他日历经千难万劫,我们也要友谊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才能补足。这个诺言是很重的,您一定要牢记在心里。这样高洁、真挚的友谊,在普通人身上尚显珍贵,更不要说存在在这样两位身份云泥之别的人之间了。纳兰对待友情的真诚,就像孩子一样,没有世俗、没有功利,有的只是倾心相对、真情相付。

谁有纳兰性德词的赏析或者评论

纳兰性德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这是清代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对纳兰性德的高度评价。王国维则这样批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对于纳兰性德的词,研究者甚众,研究者普遍认识到纳兰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风貌,但研究的重点还是侧重于具体的实证研究。至于纳兰词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还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真正构成纳兰词魅力的,应该是它那种空灵而带有悲情的美丽。 纳兰性德的词作,突出的特点是情,这种看法已为众人所接受。但是它并不准确,最能概括纳兰词风貌的说法应该是:悲情。有人作过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中, “愁”字出现九十次, “泪”字出现六十五次, “恨”字则被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表示悲伤难过的诸如“断肠”、“惆怅”、“憔悴”、“凄凉”、“伤心”等则触目皆是。 纳兰性德的词,带给人的首先就是那种压抑、悲苦而又很强烈的悲剧情感。假如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多半会把他想象成一位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逝、或愁苦不堪且多愁善感的落拓青年,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纳兰性德是满族正黄旗人,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显赫一时的大官僚,先后担当内务总管、兵部尚书等重要官职,为人十分贪婪,声誉不好。民间流传“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 “索三”是索额图,而“老明”就是明珠,其气焰熏天由此可见一斑。纳兰性德在明珠提供的优越的环境中长大,自幼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纳兰性德不像其他贵族子弟那样喜欢声色犬马,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纳兰性德17 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寒疾”而在关键的殿试一场缺席,功亏一篑。在努力学习之后,22 岁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二甲七名高中,得授三等侍卫之职,后很快升为一等,得以常伴皇帝旁侧。由于自身出色的才华,加上家族的势力,纳兰性德很受皇帝的重视,不仅一再提拔,就是其生病期间,康熙也多次派太监看望。在纳兰性德过世之后,康熙还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种种情况来看,如果不是纳兰性德过早离开人世,那么等待他的将是一条通达的宦途。 纳兰性德虽然早逝,但是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表现出出色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梁启超认为“容若小词,直追李主”,把他和南唐后主相提并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李煜乃亡国之君,其作品充满忧伤感慨的情调,让人可以理解,而纳兰性德则不同。虽然后来他的父亲作恶多端,获罪被查抄,他的这种经历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比较近似,以致于很多人猜测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但是纳兰并没有感受到任何家族败落的气息,他生活的时期,尚是纳兰家族“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时,因此,纳兰词作中浓郁的忧伤气息,使人在陶醉于曼妙的文辞和悲情的同时,不禁发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贵族青年的作品中,竟然隐藏着这样深沉哀怨的情感呢?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说法不一。主要有这样几种:其一认为是个人情感生活的原因,爱情的不顺,妻子的早逝等,主要依据是大量的爱情诗和悼亡诗;其二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情绪的表达,有的甚至称之为贵族阶级的娱乐。对于这种认识,现在已经基本上被摒弃;其三是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纳兰性德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状况,认为纳兰所处的时代和家庭以及个人的情况,都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真的安逸和康泰,认为敏感的词人对此有非常深切的认识,这些因素的合力使得他的创作倾向于这样一种“哀感顽艳”的风格(陈维崧语) 。相较之下,最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清人朱锡鬯在《幽梦续影》中也曾经说过:“富贵作牢骚语,其人必有隐忧”。 纳兰性德的作品也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一点。它的词作中,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情感和反映家庭生活的词,也有不少对历史兴亡的咏叹。他在1676 年随康熙皇帝到昌平,经过明十三陵时写了一首《好事近》(“马首望青山”) ,发出了“零落繁华如此”的感叹;另一首《踏莎美人》中则有这样的句子:“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父亲明珠在官场上和人勾心斗角,他也不会完全置身事外。而且就他自身来说,顺达的经历也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认为自己“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日暮风沙恶”,所以要“无事避风沙”。再者,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自然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深处高位的纳兰性德反而羡慕能够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羡煞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他曾经这样痛苦地告诉朋友, “弟胸中块垒,非酒可浇。”在他过世之后,最了解他的朋友顾梁汾在他的祭文中说:“安知吾歌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见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确实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生悲剧体验,这对他“哀感顽艳”风格的形成应该是不无关系。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真正让他们动心的恐怕不是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