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明朝御马监算不算御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慈禧简装西逃,连御林军都没有带,为什么上千里路毫发无损

庚子年八月十五日那一天,闻听八国联军已经打到东华门,慈禧太后心里咯噔一下,知道已经到了最后时刻了。

在这一时刻,她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假意要跳水自杀,这种农村老太太的手法自然被载澜一把拦住;在她的生命被得以挽救之后,她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毁掉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下令把珍妃扔进井中。

做完这两件事后,她赶紧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北方标准农村汉人老太太,从发型到衣衫都学的惟妙惟肖,再之后,就是带上光绪等人上车赶紧出了神武门。随行者有妃嫔皇亲、太监宫女,也有一些贴身护卫,共计千人左右。御林军?早被八国联军冲击个七零八落了。

上图红箭头为慈禧西窜路线图

第一天:

出了紫禁城,走的景山西街、地安门、鼓楼,从安定门出的城,向西走到西直门附近,偶遇到了马玉昆的近千名武卫左军,总算是有了护驾的班底,一行人中午赶到了颐和园,在那里吃了一顿饱饭,骂了几个主战的亲王一顿,再出发时,赶来会合的兵勇已有数千之众。

大队人马走青龙桥、过红山口、到望儿山、至西北旺,晚上抵达昌平阳坊镇贯市村,当晚住在礼拜寺内,吃了一顿最后的饱饭(未来两天之内),当地的李姓镖师贡献出了三乘驼轿,1500两大银,另加精美点心。

第二天:

8月16日中午抵达昌平南口镇,进了山区,没人管饭了,幸亏遍地有庄稼,中午给慈禧熬了小米粥。下午过了居庸关,晚上住在山区民宅。

第三天:

8月17日下午,抵达怀来前,本着一切从简的原则,派人给怀来知县吴永送信,也不用太提高规格,简单给慈禧和光绪准备一桌满汉全席就足够,其他皇亲贵族,吃点家常便饭,比如火锅之类的就过得去。身为曾国藩的孙女婿,知县吴永做到了热情招待,但招待档次距离太监们的指示差距很远。吴永后来升迁到了广东道台。

第四天:

8月18日,在从怀来出发之后,又遇到了从甘肃赶来护驾的岑春煊两千黑衣军,队伍又壮大了,人心稍微安定了一点,大家开始感觉到了饿。但慈禧和光绪待遇还不错,因为有了岑春煊和随行的吴永鞍前马后任由驱策,通知前方的地方官着手准备接待工作。

第五天之后:

8月19日,抵达拍大话西游的鸡鸣驿。

8月20日,抵达宣化。

8月23日,从宣化出发时,慈禧已经换上了八抬大轿,舒服多了。5天后,到达大同,江苏巡抚鹿传霖的兵马也赶来救驾,人马再次壮大,从此也没有散兵和土匪的踪迹,安全程度越来越高。

到了太原之后,山西巡抚毓贤迎奉的更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然而此人最后还是因为斩杀外国教徒,被各国政府列为第一号战犯,被慈禧忍痛处死。

从太原到西安这一路就不多说了,慈禧和光绪已经过上了幸福奢靡的生活。

纵观出行这一路,也就是第二第三天慈禧因为不适应啃棒子喝小米粥挨过饿,随行大军野外补给主要靠抢,玉米已经快到收获季节,大军一过,百草皆枯。

假如革命党人改变了从1904年才开启的刺杀清廷大员这种“绝望革命”模式,而是有先见之明,在1900年的8月15日、16日、17日这三天之中,不管是埋伏在西直门外的一个小院落还是山区的一处交通要道上,刺杀慈禧应该还是有成功可能性的。

明朝御马监算不算御林军

谢谢邀请!

明朝的御马监不是喂养御马的,也没有弼马温。它是一个太监权力组织,皇帝宫内的衙门,权力很大。明朝的太监机构很多,且非常庞大。其中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它要代表皇帝对内阁票拟的诏书等批红、用印。御马监次之,它要代表皇帝对军队实施监督管理,甚至包括军事调动、指挥战争。

大明抑武扬文,讲究权力制衡。权力驾构为皇帝、内阁、六部、司礼监四方互相制约。很少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除权力机构外,监督机构也非常完善。比如六部的都给事中,这些都给事中品级约为七品,也就是常说的芝麻官,被称为御史,这些御史平时老以社稷、以胸怀天下为己任,把百官不放在眼里。这些都给事中可随意向皇帝上书弹劾百官,弹劾错了也不负责任。如认为自己的尚书决策有问题,皇帝的诏书有毛病,可采取“留中“、“封中“的方式处理,也就是扣留、或者封存。这是大明政权以小制大的一种策略。

御马监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军队将领,他们直接掌握的军队不多,但权力很大,那里有军队,那里有战事,那里就有御马监太监活跃的身影。有的御马监太监甚至直接指挥军队作战。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名叫三宝太监。

大明一朝,皇帝不相信武将,对文官也是基本不信任。这些文官也像大明皇帝一样,轴的很厉害。不仅官员之间互掐,官员也敢与皇帝互掐。海瑞就敢骂皇帝,骂嘉靖时,以嘉靖父亲的口气骂儿子,还不怕打屁股。万历与官员们互掐,一生气,二十多年不上朝。

皇帝不相信文武百官,心存疑忌,但事情又必须得有人去办。要有人替皇帝传话、巡视、办事。皇帝便想到了身残志坚的太监,皇帝从小与太监一起成长,知根知底,互相信任。皇帝用太监帮自己与文武官员进行权力的拔河,大明的皇帝对太监用起来放心,顺心、随心。

这样大明的名太监一波接一波。太监的办事机构成为了正常的权力机构,甚至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机构。大明朝大臣无论能耐多大,不与太监联手,绝对办不成大事。张居正很牛,而与他联手的大太监冯保同样很牛,张居正与冯保联手,属于强强联手。

就这样,本为喂马的御马监,成为了管理全国兵马将帅的常设权力机构,成为第二兵部。

慈禧西逃为什么不敢带御林军是怕张扬吗

慈禧的西逃,的确是不敢带御林军,但不是怕张扬,是怕曝露身份的落荒而逃。当时迫不及待的逃离京城,慈禧及官员一律打扮成难民出逃,为了保密保命,衣食住行都是在逃脱路上进行,连吃的东西有记裁说都是问民妇讨要的,由于天灾人祸之年,百姓也饥荒没啥吃的。只讨送慈禧太后几个锅锅头,(锅巴),饥饿的慈禧连连说好吃,因此缘,锅锅头成了慈禧宫庭生活的一道主食,也成为了当时民间的一段流传佳话。

古代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

古代的御林军离皇帝这么近,为什么不造反?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想反问一下,御林军为什么要造反?

为了弄活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古代主要造反的是哪些人,都有哪些动机。

农民起义者造反

在古代的下层劳动人民,尤其广大农民经常会受到官府苛捐杂税的压榨,如果遇到洪涝、旱实、蝗灾等天灾,庄稼颗粒无收,甚至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这些农民有时实在活不下去了,如果这时候有人振臂一呼,农民们会很快会加入到起义队伍,以造反的暴力手段来推翻皇帝的统治。比如陈胜、吴广起义、黄巾军起义、绿林军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农民起义者造反都是生活所迫。

手握重兵者造反

很多的朝代建立之初,一些开国功臣就会受到巨大的恩惠。皇帝会赐给有功之臣大片的封地,让他们自行管理。还有皇帝的一些儿子会划地封王,同样有自己的藩地。还有早先的诸候、唐朝时期的藩镇节度使、清朝的封疆大吏、各朝各代手握兵权的将军,基本都是这种类型。这些人势力范围很大,随着时间的推异,很多手握重兵者就会拥兵自重,野心急剧膨胀,一言不合或者利益受损就想去造反推翻皇帝,象西汉七王之乱、安禄山、朱棣、吴三桂造反等等。手握重兵者造反为了争夺江山。

前朝遗民造反

历史上还有一种造反的现象,就是前朝遗民的造反。这些人一般都是前一个朝代的残余势力或者前朝的皇室宗亲,不甘心于前朝覆灭,想凭借个人威望或者依靠恢复前朝的口号来聚众造反,以达到复国的愿望。比如秦朝未年的六国贵族后裔和项羽叔侄,《天龙八部》的鲜卑大燕政权慕容氏后裔慕容复、清朝前期的各种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和红花会等等。前朝遗民造反为了复国。

民族部落势力的造反

历史上周边的一些民族部落势力,在其弱小的时候就会依附于中原王朝,俯首称臣,连年进贡,一旦强大就会起来造反,搞得兵祸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比如三国时的孟获、清朝的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