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期间,如果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联蜀攻吴,刘备如何应对结局会如何?三国中的刘晔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夷陵之战期间,如果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联蜀攻吴,刘备如何应对结局会如何

夷陵之战期间,魏国朝堂之上曾经有过一番关于魏国如何应对的争论,当时魏国的意见主要分成三派:

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

王朗的意见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让蜀、吴两国斗个你死我活,魏国再出手干预。当初曹操在世时,刘备与孙权在湘水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差一点就打起来,结果曹操因为抢先一步去征服汉中张鲁,刘备与孙权马上就罢兵议和,如果现在魏国干涉,很可能蜀、吴两国打不起来。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张联合蜀国攻打吴国;

刘晔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刘备因为荆州丢了,关羽被杀,刘备攻打东吴的念头非常强烈,要不是顾及魏国,刘备早就动手了,就算是魏国动手,恐怕刘备都不会罢兵,而吴国攻打蜀汉的意愿不强,孙权的意思最多也就是保护江东,不会主动攻击蜀汉,联吴攻蜀不现实。

另外关于魏国的军事部署,都是以东吴为防范重心,重兵主要在与吴国交界的合肥及荆州、襄阳一线,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魏国军事力量不强,而且蜀道难行,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攻打蜀汉不现实,需要大规模调动部队到与蜀汉交界的前线,而且孙权攻蜀的意愿不强,弄不好白忙一场。

一派以魏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合吴国攻打蜀国。

曹丕的意见也很明确,理由也很充分:孙权现在向大魏称臣,大魏却联合蜀汉攻打东吴,那岂不是寒了天下诸侯的心,那还有谁来投靠大魏,曹丕主要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似乎也有道理。

经过充分讨论,最后曹丕放弃了联吴攻蜀的计划,原因是蜀汉太难打,需要大规模调兵,而且蜀地路途遥远,运输困难,又担心魏国一旦出兵,刘备就不会发动战争,而退回益州,曹丕放弃了联吴攻蜀的计划,但是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魏国先不动,让蜀、吴两国先动手,最后由魏国坐收渔翁之利。

个人觉得刘晔的建议非常有道理,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联蜀攻吴,对于蜀、魏两国来说,有着共同的利益,对于曹魏来说,三国三国,如果能灭亡一国,剩下两国对峙的话,那么魏国必定统一天下,对于蜀汉来说,如果能够更大把握的拿下荆州的地盘,那么实力也会增强,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唇亡齿寒,刘备如何能够避免这一点,那么就有合作的基础。

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曹丕选择了刘晔的联蜀攻吴计划,结局会如何呢?

首先是刘备如何应对?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会答应曹丕的建议。因为这样对蜀汉是有好处的,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夺回荆州,刘备对于荆州是势在必得,如果能消除曹魏对于此事的干扰,那么对刘备来说,无疑是利益最大化。

刘备可以请曹魏出兵合肥,但是在荆州前线,曹魏不得发出一兵一卒,由蜀汉攻打荆州,双方约定,瓜分东吴,荆州、并州归刘备,扬州及江东归曹丕,双方以江夏为界,江夏以西(除襄樊外)归蜀汉,江夏以东归曹魏。

刘备的应对措施,还包括,在蜀汉拿下荆州后,暗中支持孙权,想办法让曹魏无法吃下孙权,那样的话,就不会唇亡齿寒了,同时也扼制了曹魏一统天下的局势。

因为蜀汉与曹魏缺乏合作基础,彼此之间会有些不信任,但如果双方真的合作了,事情发展的局势应该就是这样:

刘备发兵攻打荆州,然后曹魏也乘机发兵攻打东吴的合肥及淮南地区,孙权无法两线作战,只能选择放弃一边,但合肥及淮南是孙权的根本,是不可能放弃,就只能放弃荆州了,东吴在荆州战场一触即溃,刘备顺利占领荆州,然后孙权又在暗中与刘备联合,在孙权的西线罢兵,孙权全力在北线抵抗曹魏,但由于有个时间差,被曹魏占去所有长江以北的地盘,孙权全线退至长江以南,孙权实力严重受损,无力再战,同时向曹魏和蜀汉求和,由于各方目的都已达到,再打下去也占不到便宜,三国先后罢兵休战。

最终的结局就是东吴元气大伤,曹魏在东线合肥、淮南一带获取战争主动权,蜀汉夺回荆州,大致维持在关羽失荆州之前的地盘,比这个略大,曹魏和蜀汉都获取了利益,而东吴的利益却严重受损,然后还是暂时三国鼎立,至于后面如何发展,且听下回分解。

三国中的刘晔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评价他

刘晔皇族后裔,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

其人是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顶级谋臣,官拜太中大夫。但终因他为汉室宗亲之背景也影响到了曹家三代对他的信赖,所以他也始终未进入曹魏集团的核心圈。《三国志》评价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料事如神,屡献奇计。是料敌于前,长于计略的难得人才。其对势、事、人的判断、把握精准,看问题目光长远、敏锐准确,体现出非凡的预判能力。但在曹操时期,谋臣策士众多,他的许多计谋和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他自己也感到失落与无奈 。 尤其到了 晚年,他揣摩上意,逢迎曹丕,看曹叡的眼色进言、行事 ,圆滑中透着虚伪,阿谀逢迎中藏着奸诈。命运多舛的预言家,虽然眼光锐利,能够预判天下大势的起伏变化,却左右不了自身的宦海沉浮和其凄惨的结局!

刘晔在曹魏为何得不到重用

刘晔,是个军工技朮人员,曾发明抛石车用于攻城克敌。在政治上他想抬高自已,大概本钱不足吧。那个时代,有才也得有势,仅凭一张嘴,只能平安渡春秋。

这个曹老板也是,信任是靠投入的本钱而定的,刘晔一个酸儒,后台不硬,几乎是拿工资不奖赏的角色。嗯唵,哼。

为什么说三国时的刘晔是比肩郭嘉和司马懿的奇才

史评刘晔、郭嘉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以下简称《三国志》)

刘晔足智多谋,才华出众,善于应变。在曹魏集团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群星中,依然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与郭嘉、司马懿如雷贯耳的名声相比,那是相去甚远!

一、“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汝南许劭…称晔有佐世之才。”《三国志》

刘晔皇族后裔,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

初仕庐江太守刘勋,后随刘勋投奔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

刘晔是曹魏集团著名战略家,顶级谋臣之一。是曹魏三朝元老,曹氏三代重臣。官至太中大夫、大鸿胪,封爵东亭侯。青龙二年(234年)去世,谥曰景侯。

二、刘晔神机妙算,屡献奇计,是料敌于前,长于计略的难得人才。其对势、事、人的判断、把握精准,看问题目光长远、敏锐准确,体现出非凡的预判能力。

(1)“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否?”《三国志》部下说:“那里山势险要,山谷窄深,易守难攻。”刘晔力排众议:“陈策贼,趁动乱而赴险地,依险地而成豪梁。所以敢于凭险拒守。明公仁德已布天下,应该以赏招降,再以大军威逼,诏令宣告之日,陈策军营就会大门四开而贼兵自溃。”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 ,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三国志》

(2)建安二十年(215年),“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三国志》

在拿下汉中后,范晔、司马懿力劝曹操顺势南下,攻打还未在益州站稳根基的刘备。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即定,拒险守要,则不可犯亦。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三国志》

面对刘晔、司马懿等人望借胜利之机赢得益州的进言,曹操却做出了一个令大家不解的决定——撤军。这让很多人感到遗憾,并认为这一决定使曹操错失了一统三国的机会。

裴松之《三国志•注》:“(曹操)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斤石既差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