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什么意思(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杂诗 曹植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1.在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若桃花般芳艳,如李花般清丽。2.早晨她来到江北岸边游玩,夜晚她到萧湘的小岛中休憩。3.当世的风气轻视美丽的容颜,贝齿轻启的微笑为谁而发呢?4.转瞬间,岁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难以永远存在的。 曹植采用比喻手法,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以美女自比,比喻他怀抱才能而不得施展。寄寓了自己盛年时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慨叹。其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简练峭直,语短情长,含蕴丰富,意境深邃。 

曹植《南国有佳人》赏析

原诗: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祉。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赏析:

南方有一位佳人,容貌美似桃李之花。她早上在江北岸游走,晚上住在潇湘中的小岛。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欣赏美貌,让她能为谁开口歌唱?抬头低头的瞬间,韶华流逝美人将老,美好的东西总是这样的难以长久。

这首《南国有佳人》是曹植的晚期作品,以美人自比,感慨自己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报效无门的窘境。

曹植在这首诗里,将看不到的才华显化为美人的容貌,让读者能清楚地感受到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的现实,并且为这美貌没得到重视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美若天仙的佳人,早上在江北岸游走,晚上返回潇湘中的小岛,一天天辛苦的往返,所做为何?不就是希望有人能看到她的美貌,能给她一个一展歌喉的机会吗?但是,现下的风气却是不再赏识美貌,这也让她无法展示她动人的歌喉!然而,时光却无情地流逝,转瞬间美人就将白首,美好的东西就要逝去。

美人怕白首,英雄怕迟暮。但更怕的是,美人的美貌从没得到青眼就白首,英雄的才能未到施展就迟暮。美人难见、英雄难得,他们的最佳状态更是短暂易逝。没有充分发挥过的英雄迟暮让人心痛,因为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损失。

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前四句体现了南国佳人怎么样的特点

前四句侧重叙述描写。语言简练爽朗,既写出了南国佳人艳若桃李的容貌,也写出她的足迹遍及“江北”、“潇湘”求遇之情。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诗人开头直叙佳人容貌。“南国有佳人”给人以“北方有佳人”在方位上略有变换的特定的美人符号。即汉·李延年“绝世而独立”“倾城倾国”“难再得”的佳人形象再现。“容华若桃李”的“桃李”不但给人以亮丽灿烂的阳光形象,而且还给人以“才华横溢”的表象暗示。“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这两句带有《九歌·湘夫人》飘泊徘徊、寻觅不弃的神女韵味,同时也暗含着美人高洁不凡的企慕境界。

帝王选美的诗句有哪些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南方有一个美人,容貌犹如盛开的桃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女神节快乐!怎么回

你可以回谢谢。
这句话的重点是后面的女神节快乐,所以你回谢谢就可以了。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的意思是南方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面容如桃花般娇艳,又如李花般清丽。表示你很漂亮,是一种夸赞。
现在说的女神节一般指的是3月8日妇女节的当天或者前一天。每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已经演变为“美丽节”)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从此以后就有了女生节。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称为“女生节”。也有网络称为“女神节”。起初是由3月8日妇女节演变过来的,后来在妇女节前一天定为“女神节”,也是一种爱称,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从1990年3月8日以来,美国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至21世纪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

杂诗·南国有佳人的注释译文

①南国:南方。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
②江:长江。下文“湘浊”,湘水中的小洲。
③薄:鄙薄。朱颜:红颜,美色。下文“发皓齿”,言笑或歌唱。句意谓佳人不敢展示才华。
④俯仰:一俯一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烦城。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 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 “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 “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 “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 “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有三层意思——自矜、自惜、自慨,正是诗人自我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诗人怀抱奇才,仆仆移藩,终因无人调护君侧,不受重用,直至老去,和佳人的遭遇相同。所以,诗人未登场,其愤激不平之情却见于言语之外。这就是“借佳人为喻以自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李善注:“此六篇,并托喻伤政急,朋友道绝,贤人为人窃势。别京以后,在郢城思乡而作。”
张玉谷:“此首伤己之徒抱奇才,仆仆移藩,无人调护君侧,而年将老也。通体以佳人作比,首二自矜,中四自惜,末二自慨,音促韵长。”
陈祚明:“简切有情。”
王夫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