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向脸两边开的妙处(《诗经》中诗句意思解释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诗经》中诗句意思解释

原文:

正月开岁 
二月绀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鸣蜩 
六月精阳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获稻 
葭月潜龙 
腊月嘉年

中国农历各月份别称,根据每个月不同的现象来的。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 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 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来时浦口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的妙处

采莲曲二首
【作者】王昌龄【朝代】唐代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古诗十九首:忧伤的采莲人

大凡读诗,常常把易懂的诗歌轻易放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清淡自然的,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样简单明了的,更不用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类直接说明的了。反倒是那些难懂的诗歌费了许多时间去弄懂,如韩愈的《南山》诗,有很多难字偏字,但精力花在字词理解上,对于整首诗的感受反而淡了。世间其实有许多易懂的好诗,却往往要细细地揣摩,方能得其妙处,如《古诗十九首》。

提到《古诗十九首》,总让人想起《行行重行行》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或是《青青陵上柏》里“人生天地间,忽然远行客”,要不然就是《西北有高楼》里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却常常想起其中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诗——《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相比《古诗十九首》中其他的诗,篇幅更短,意思也更浅显,初看便知,无外乎游子思妇。但越是这样简洁的诗歌,越被人忽视,殊不知“大美至简”。

这首诗的一个妙处在于作者不明(当然这也是整个《古诗十九首》的妙处),因为不知道作者,就可以不必联系其个人的生平,反而获得了一种人人都能有的共通的感受。《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者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那么作者的性别就确立了,很明显是男性。

初看这首诗,基本都会认为诗中的主人公是女子。原因很简单:“涉江采芙蓉”。“芙蓉”就是莲花。王昌龄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西洲曲》唱:“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就连欧阳修也这样填词:“越女采莲南塘秋,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可见采莲一般是女子,而且是江南的女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越女”不也是江南一带的吗?所以诗歌一开头就有一幅画面:正是夏季,荷叶田田,莲花正放,采莲女荡着小舟,多么美好而欢快啊!

因此“涉江采芙蓉”的是一位江南的女子,她来到生长着兰草的湖泽,忽然想到,别人采莲都有人可送,我又送给谁呢?我想送莲花的那个人可是在远道啊!接下来画面一转,变成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望旧乡”说明这个“还顾”的人是在外面的,不在家里。古时的女子是藏在深闺的,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没有机会出去。只有男子可以,男子为了建功立业,走向仕途,不得不到京城去,东汉时,都城在洛阳,所这个男子不在江南采莲,而在洛阳漂泊。但大多数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不然千古以来又怎会留下那么多仕途失意与漂泊羁旅的诗作呢?这个游子大概也是失意的,失意时,人总是想到故乡,想到家中的妻子,思乡和怀内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可以把这里理解为采莲的女子因为万分思念丈夫,而想到漂泊在外的丈夫此时也正思念着自己,所以有了“还顾”这一神态动作,这种空间转换和主客移位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这个时候的杜甫在长安望月,却写在家中的妻子也正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