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儒家的包容性很强、讲究中庸之道,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呢?西汉初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说儒家的包容性很强、讲究中庸之道,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呢

儒家的核心是“仁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有着多方面的意思,是人生事业的成功,生活与健康,如何做人的根本理论和基础。一个人在事业上,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一技之长,制定自己的目标。既是自己能以承受,又能让自己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创造的过程中,并不感觉压力山大,也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只是游刃有余,稳操胜勝。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们为人处世,保持中正平和,保持一颗敬重敬畏的良好心态。如果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最好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修养。中庸之道来源于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才是天人合一。天道有着阳光雨露,山河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滋养着人类的生长。而人类也必须以至诚,至善,至仁,至义,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达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只是靠自己的领悟。我只是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离不开中庸之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帮的正统文化。在儒家的基础上,又作出许多的更改和创新,以达到进一步为统治阶级的服务和效劳。使至许多方面有所篡改,与儒家本来的文化有些格格不入,对百姓有些奴化教育,从而形成了儒术。所以从某种程度讲,独尊儒术思想的形成,还是由于统治者的原因。

西汉初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点

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维护中央政权统一的强烈愿望。教育由多元走向一元,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贡献教育的力量!这是董仲舒先生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代推行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

这话要看怎么说。

一、如果要说把这当做一种朝廷的主张,以皇帝诏书或朝廷政令的形式在全国正式(强制)推行。那至少在汉代没有过。大家现在一般说的,是发生在汉武帝时代的事儿,但汉武帝——至少从可信的史料看,应该没有颁布过这样的命令。

二、但如果说这是指汉代事实上有没有发生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儿,那就会是另外一个结论。首先,这作为一种主张被提出过,这是事实,董仲舒提出这个主张的时候还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员。其次,汉武帝对次表过态,不过是对董仲舒那篇文章表示赞赏,对那个人表示赞赏,但并没有表示要把那个建议作为一种国家策略推行。第三,当时在官员选拔和人才推荐上确实有一大批儒生被选拔任用,甚至被重用的情形。

三、当时朝廷儒家人物占主流,得势是客观事实。这应该与重要官员中儒生系统对的人势力大,数量多有关。这些人——比如刘邦时期的叔孙通,武帝时期的公孙弘等官大势力大影响力大。他们及其门生掌握话语权,自然便以为独尊儒术了。

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何在其统治思想中又参杂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呢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以讹传讹。

据说,董仲舒向汉武帝提提出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然而,这么大的一件事,《史记孝武帝本纪》却没有文字记载。

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必然对董仲舒十分信任。然而正相反,汉武帝对董仲舒极不信任,董仲舒作《灾异之记》,世上的灾难,天人感应之故,有讥刺天子之意,汉武帝十分脑怒,差点要了董仲舒的脑袋。《史记儒林列传》: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为啥中国没大规模开疆扩土

术乃技也!独尊儒术则是集愚民术,驭民术,帝王术,权谋术并极端利己主义于一身的腐朽之术。

而历朝历代为了自己的私利,家天下千秋万代,玩弄邪术于股掌之中,防内不防外,防民如洪,外儒内凶,面对外敌并无自信可言,又何来之开疆拓土之功。。。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为什么选择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这个概念是后世以汉武帝为标准提出的,实际上汉武帝并没有真的独尊儒术,但汉武帝的确抬高了儒家的地位,也十分看重董仲舒等人解释的儒家尊君的内容,因为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皇帝,他很享受这个振作皇权的感觉,以后汉宣帝也是如此,汉元帝才开始真的有独尊儒家的意思,但实际上社会上可能没有,例如汉代五行学说属于阴阳家,非常流行。董仲舒本身就是阴阳家代表,他是用阴阳五行学说综合了儒家的内容。包括东汉光武帝、庄帝、章帝都堪称儒家文化的代表,都是能说会道能解释儒家经典的人物,但都信奉五行谶纬学说,从皇帝的表率来看,面上崇儒,内在不一定。

其次,古代儒家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派系林立,分支很多。到孟子已经分了好几次,荀子和孟子的理论就不大一样,正如著名的性善与性恶,其实只是角度不一样,解释人性的方法不同。再如荀子的弟子李斯和韩非区别就更大了。

汉代的儒家已经同孔孟很不一样,西汉的经书派就钻研典籍,后期扬雄、桓谭已经反对啃书本的儒家,提出很多新的言论,被视为异端学说,尤其扬雄和王莽搅在一起。

东汉末年才会以孔融等人标榜性格,包括到嵇康、阮籍等狂士。尤其嵇康被视为反叛代表,实际上嵇康是标准的传统崇尚汉代儒家的人物,根本不是叛逆,他是反对虚伪的强权,认为司马氏不忠不孝的典型,嵇康是几千太学生都崇拜的人物,是正统名士,但是和当时更多数趋炎附势投靠司马氏的名士不同,所以被当权者认为是叛逆。

新儒家士大夫在唐代古文开始号称复兴,本身就意味魏晋南北朝在学问上的混乱,尤其道家和佛家在中原流行以来的混乱,各种学说混杂,例如两晋开始的三玄,老庄之外的周易原本是儒家典籍,纳入其中。

所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这些中唐以来的士大夫希望恢复儒家学说,尤其韩愈,但他的理论和柳宗元、刘禹锡都不大一样,在天和道的概念解释上争议很大,天意天命,道统道学。谁才是正统?由谁说了算?

宋代就更是号称各种学派开始林立,元明都是尊当代的理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但宋代已经开始陆九渊的心学,到明代众所周知,陈白沙、湛若水、王阳明开创了更强大的明代心学,与朝廷官府自明代开科取士就沿袭的程朱理学正统对立。世宗朱厚熜为了巩固自己皇位和权威,定下反对阳明心学的标准,但当时朝野学习阳明心学已经成了流行,而且阳明弟子大多在民间地方讲学,为很多初入学堂的年轻文士进行普及教育,与官府学堂并行,尤其很多是官府覆盖不到的地方。

王阳明的心学本身也自认是孔孟正统,事实上良知概念可能从孟子来的更大,尤其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知行合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