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十大名篇(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怎样赏析宋词名篇《点绛唇·燕雁无心》

看你是想要怎么赏,如果按照文言→白话文的“翻译式”赏析,那看看别的答主的回答即可。但如果想真正了解、且能接受稍微深入点的姿势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


很多朋友对这首词的认知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曲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但实际上这首《点绛唇》确实是南宋小词中难得一见的精品,王氏早年所做的《人间词话》只是当时年少而作,少年文人锐意激烈,自然文中多有偏颇和误导(晚年王国维自己都不大愿意承认自己写过《人间词话》),往下,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到底为什么好。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是丁末年冬,姜夔过陆龟蒙晚年隐居之地(吴松)时,感古怀今所作。

其实诗词人作诗,尤其是这种【见景怀古】的诗词,其实大多套路都是如此:先写令人羡慕的【景】或【物】,然后对比自己的不愉快,然后才兴起感概并引出下文。《点绛唇》也是如此:

起句“燕雁无心”,点时节,冬日正值群雁南飞之际,这里的“燕雁”不是指燕子和大雁,而是指【燕(yān)雁】,即北方幽燕地区的大雁,我们可以理解成【北雁】;所谓无心,即自由自然,没有人类的心机苟营,随着时节自然迁徙,次句【太湖西畔随云】,【随云去】自有【超脱】的意思,姜夔强行【感花溅泪】,将大雁南飞视作【无心而超脱】,人家超脱了,剩下了谁?剩下了自己眼巴巴的看着------我超脱不了,因为【有心】、因为【执着】,随即北雁南飞而去,视线也随之牵扯回来,转到眼前之‘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卓人月《词统》:“商略”二字,诞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白石长调之妙,冠绝南宋.......令读者吊古伤今,不能自止,洵推绝调。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历代拱手拜服,都认为是姜夔【格调高绝】之代表,但可惜的是,自近代以降,大家都统一以“诞妙”,“洵推绝调”等玄乎到不行的字眼来赏析------好在那根本不说,让你们自己瞎猜.....

(从左至右为俞伯平、俞樾、俞殿云)

唯有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稍作了解释“欲雨而待“商略”,“商略”而在“清苦”之“数峰”,乃词人幽渺之思。”什么叫“幽渺之思”呢?说白了就是异于正常人的想象力,山峰之“清苦”、之“商略”其妙处在【通感】,王国维所谓的【终隔一层】其实就是说姜夔对景物的描写不真实,但恰恰是这种情绪化的摹写更带出了作者与环境的共鸣,这其实是带有长调式的写法,王国维当时只当成是北宋小令来看,自然是觉得【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其次呢,这里“苦”、“雨”两韵都是上声,连两上声,从音节上于拗怒之中,层叠韵脚,又通过句式的变化增强了余韵,就算从今音读起来,也颇有阴沉欲雨的{积闷}之感。

下片则过入主题,呼应首句。【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 “第四桥边”,说的是吴江城的甘泉桥,因为这口泉排名第四,所以这座桥也就叫做“第四桥边”。
  • 天随,即天随子陆龟蒙,姜夔的两大偶像之一(另外一个是杜牧),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表示“三生杜牧”;又在《除夜》诗中表示自己是“三生定是陆天随”,其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想如陆龟蒙一起浪迹天涯,基情一生,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有的朋友可能会疑问了,“就像【燕雁】一般【无心】而【随云去】”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过于牵强了?词里也没提到自己要像【燕雁】啊------这点就是诗词的特点所在了,很多时候诗词中都是互相关联的,在不同的诗词中需要【互相参看】的,就比如此处。陆龟蒙有首诗就自比大雁。

陆龟蒙《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

非但如此,陆龟蒙写的关于大雁的诗很多,姜夔在起句以“燕雁”领起,其实就已经为下文陆龟蒙的出现张本了。

其次,【拟共】二字,就将古人【天随子】和作者【姜夔】跨越时空的基情共通了,所谓【俯仰今古】便是如此,上片取的景物,如“大雁迁徙”、“数峰清苦”等都是古今未变之景物,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和古人之间跨越时空的【换位】。在这种古今时空错位中,作者不免生出【今何许】这种‘今夕是何夕’的恍惚感,直到结局,才逼出“凭栏怀古”,并以“残柳参差舞”作结语。

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提到此处是‘力透纸背’,但实际上这里是“以小见大”以“轻写重”的笔法:柳树本是纤弱,但经年风雨摩挲,便成了“残柳”;于西风中又是“参差舞”的萧条之状,全词俯仰古今的沧桑变化全在“柳之残”“舞之参差”,反衬之中自然悲壮苍凉。

以上,其实姜夔的高处,并不是在所谓的格调高绝,而是那种脱胎于辛弃疾的独特风格,如【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参见与【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一般,但姜夔自是少了辛弃疾的军旅气的豪迈,却又更多了一层【顾影自怜】的哀怨。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非要评个宋词第一的话,你觉得是哪一首

非要评个宋词第一,我认为是苏轼的巜水调歌头》一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非要评个宋词第一的话,我认为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一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

怎么欣赏宋词中的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宋词中经典名篇《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又名《唐多令•惜别》,出自宋代著名词人吴文英。

吴文英(1212—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本姓翁氏,而出为吴氏后嗣。一生未第,依人游幕数十年。理宗绍定间入苏州仓幕供职,留连吴门十余载。文英在苏州12年,有一妾而去;在杭州10 年,有一妾而亡。词中怀人之作多系此。

《唐多令》词牌名,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此调3体,此词为双调、61变体。全首韵脚第十二平韵“尤”韵。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此首一题“惜别”,抒秋日游子的离愁。上片写惜别惊秋之意,下片写怀人盼归之心。

上片起三句,客中送客的情景。“秋心”二字合“愁”,离人“心”上悲“秋”,此二句双关点题。“芭蕉”“飕飕”,为词人惊闻,此生愁之因。杜牧《雨》:“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正是此景此情。结二句写词人矛盾之心。“晚凉天气”,人人说好,然而明月之夜,却怕登楼思乡怀人。下片起三句写往事今朝。往事如梦,叹欢愉已尽;花落随水,叹好景不长;燕归客留,叹人不如物的焦心和伤怀。结二句怨久客难归。女子离去,柳丝不系,此客中送客;客子“行舟”,总是空留,此客中思归。

全词上起下结,前后呼应,扣题甚紧;景写眼前,情抒离别,二者交融。

关于“愁”字,本来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历代文人却将心中的愁具体而生动地写出来。如宋代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喻愁之细;周邦彦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喻愁之急;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愁之广;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喻愁之重;李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喻愁之多。

综观这些名篇诗句,我认为还是吴文英这词说的具体形象,不愧为经典名篇。

苏轼宋词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