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陈桥兵变能够成功,而苗刘兵变却不能成功?南宋名将韩世忠功高盖世,又曾怒怼过秦桧,为何最后能得以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陈桥兵变能够成功,而苗刘兵变却不能成功

感谢邀请,我是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庙刘兵变根本无法与陈桥兵变相提并论,两次兵变的背景、过程、善后等各反面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背景概述:

陈桥兵变:后周世宗柴荣逝世,幼子继位。内部皇帝年幼,统治不稳定,外有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主政的太后无主见,求救于宰相范质,范质想到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赵匡胤以兵少将寡,推脱不去,范质授以全国军权,调动全国兵马,赵匡胤名义上得到了后周的军事大权。

苗刘兵变:宋高宗赵构面对金军的多次南下入侵,多次未做抵抗,一路逃跑,从应天府逃到金陵府再逃到扬州、杭州,并一直宠幸宦官与贪赃枉法的权臣,激发了军中苗傅、刘正彦等人的不满,加上其他南宋的名将张浚、韩世忠、刘光世等人分别在外驻军,苗、刘两人控制着京师的军事力量,发动兵变条件很充足。

过程分析:

陈桥兵变:相对于历朝历代的皇位交替,必然会掀起腥风血雨,残忍的战争、赵匡胤在在陈桥发动兵变,得到部下的拥戴,成功黄袍加身。回京后兵不血刃拿下皇位,伤亡基本上很小,皇权交替得很顺利,政权迅速稳固。

苗刘兵变:逼赵构诛杀宦官与贪赃枉法的权臣,这一做法是得到军中的拥护,但质疑赵构得位不正,要求赵构禅位于仅三岁的娃娃,并让太后垂帘主政。这就不点单是清君侧的问题了,而是颠覆国家政权之事,在南宋初期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正是需要一位年富力强、有所作为的君主,而不是需要一个娃娃和一个女人,在当时的形势下下找不到比赵构更合适的人选了。

善后处理:

这方面赵匡胤做得非常好,没有大的动乱,善待前朝的皇帝与太后,以及前朝的文武,不仅得到朝堂之人多数文武百官的支持,这也为自己赢得了民心。

反观苗、刘并无多少谋略,诛除宦官和奸臣之后,可以适可而止,却一再逼赵构退位。除了得到军队中少数不满情绪的人支持外,基础太薄弱,很容易被翻盘,结果这场兵变很快就被在外地驻守的张浚、刘世光、韩世忠等人获晓,并迅速平定了这场兵变。

结语:一场篡位夺权的陈桥兵变,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外敌入侵的因素以及舆论的造势,使得赵匡胤成功获得政权,开创了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另一场苗刘兵变,准备得比较仓促,杀了宦官与奸臣,发动这场兵变的目的虽已达到,但在内外部稳定的形势下,逼皇帝禅位于一个三岁的娃娃,岂不是儿戏,加上后期没有进一步的巩固这个兵变的成果,很快就以造反为名被平定了。

南宋名将韩世忠功高盖世,又曾怒怼过秦桧,为何最后能得以善终

其实早在韩世忠替岳飞鸣不平骂秦桧前,秦桧已经不止一次搞过韩世忠了。

岳飞蒙冤之时,韩世忠愤怒地指责过秦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这在当时噤若寒蝉的朝廷气氛中,是非常有勇气的一件事。

秦桧在高宗一朝,权倾朝野,但在绍兴十年以前,虽也做到宰相,却尚未能专权。韩世忠多在前线御敌,与在朝廷的秦桧交往甚少,韩世忠与秦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金的政策方面。高宗、秦桧推动宋金和议,韩世忠、岳飞是最大的反对力量。韩世忠激烈的反和言行,使得秦桧恨之入骨。

绍兴九年,驻守在楚州的韩世忠决定设计,将经过淮东赴金议事的使臣挟持,以破坏和议,但不幸消息被走漏,计划失败。

宋金议和过程中,金国要求将已归附南宋的知宿州赵荣及知寿州王威遣还金国。韩世忠向秦桧抗议说:“荣、威不忘本朝,以身归顺,父母妻子悉遭屠灭,相公尚忍遣之,无复中原望耶?”秦桧听后恼羞成怒,又害怕韩世忠阻拦,于是让遣送赵荣、王威的队伍,绕过韩世忠的驻屯区,改由六合赴淮西北去。

韩世忠的这些言行,使得一意谋和的秦桧极为恼火,秦桧对韩世忠的报复,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绍兴九年,韩世忠想要骁将李世辅做他军中的统制官,特向朝廷请求任命,由于秦桧坚决反对而没有成功。

第二次是绍兴十一年,秦桧和高宗密谋,让岳飞、张俊到淮东按阅韩世忠军队,以图制造大将之间的矛盾,达到肢解韩军的目的。

第三次是在岳飞、张俊按阅韩军的同时,利用胡纺制造“兵变”疑案,罗织韩世忠罪状,并借此向其他拥兵大将立威。但此阴谋被岳飞揭穿,秦桧又一次没有得逞。

然后,在岳飞的冤案上,韩世忠又一次严重地得罪了秦桧。韩世忠之所以能保全性命,总结起来有两点:

第一,岳飞死后,他被罢兵权,旋即隐退,不言兵事、政事,客观上躲开了矛盾中心。

第二,是因为高宗是最终决定者,他没有让韩世忠死。

这就要说到韩世忠和高宗的关系了。在南宋初年的诸大将中,与宋高宗关系最为密切的,非韩世忠莫属。他们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的逐渐形成,有着诸多的客观基础。韩世忠不仅为南宋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宋高宗本人成为南宋皇帝以及保护皇位立下了大功。具体来说,韩世忠对高宗的功劳有三件:第一是靖康之耻后,拥立康王赵构作为继承人;第二是解济州之围,使赵构立足,即位称帝;第三是勤王救驾,平复大将苗傅、刘正彦发动的逼高宗退位的兵变,稳固了高宗的帝位。

和高宗的这种关系,成为韩世忠没有遭到秦桧一伙杀害,能够休闲避难、得以善终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秦桧也是不甘心的。韩世忠去世后,高宗下令择日“临奠”,也就是亲自上门吊唁,这在当时是大臣死后的一种殊荣,表示对去世大臣的重视。秦桧百般阻挠,派人威胁韩世忠的家人,家人只能向高宗表示辞谢。秦桧后来又想法报复韩世忠长子韩彦直,但也没有成功,秦桧死了以后,韩彦直拜光禄寺丞。

宋孝宗即位后,乾道四年,追封韩世忠为蕲王;淳熙三年,谥忠武。因此后人也称韩世忠为“韩蕲王”“韩忠武”。

苗刘兵变始末,明受之变经过是怎样

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发动兵变

3月26日,是宋神宗忌日,百官行香祭祀。事后,百官入朝听朝廷任命刘光世为检校太尉、殿前都指挥例的宣制。 苗傅和刘正彦命令王世修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将其拖下马,宣称他交结宦官谋反,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包围了康履的住处,大肆捕杀宦官,并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进围皇宫,兵临城下,这时赵构也渐渐得到叛乱的消息,守宫门的中军统制吴湛和叛军私通,引导苗傅的手下进城,高喊“苗傅不负国,只为天下除害。”

杭州知州康允之带着百官,请宋赵构到城楼上安定军民,否则无法制止叛乱。 赵构登上城楼,凭栏问苗傅带兵造反的原因,苗傅见了赵构,仍然山呼下拜,随即厉声指责赵构说道:“陛下信任宦官,结交宦官就可获得高位,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尚未流放,王渊遇敌时不能有效抵抗,却因结交康履而得到枢密的高位,自己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郡担任团练,并表示已经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胁迫赵构杀了康履、蓝圭、曾择三个最亲近的宦官以谢三军。” 赵构回答:“若宦官有过错可将他们流放海岛,请将军们赶快回营。”

希望政变就此平息。但是叛军并未退去,苗傅说道:“今天的事情都是臣一人所为,于其他人没有关系,希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杀掉那些危害的宦官,如果不杀掉他们,我们绝不会去。“ 赵构说道:“我知道将军们忠义,我现在就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其他军士一律无罪。“ 苗傅还高喊:“如果他只想升官,只要连络宦官就好了,何必来此?” 赵构询问身边近臣的意见,浙西安抚司主管时希孟说灾祸是由宦官造成的,若不把宦官全杀了就无法平息,赵构下不了手,军器监叶宗谔说:“陛下何必珍惜康履?” 赵构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马上遭到叛军腰斩。

苗、刘等又在城下喊道:“陛下的帝位来路不正,以后如果徽宗、钦宗归来,将何以自处?”

赵构派宰相朱胜非下城和叛军谈判,苗傅等请求隆祐太后来垂帘听政以及与金国议和,赵构只好答应,下诏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听诏竟拒绝下拜,进一步要求赵构退位,策立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