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要注意什么?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开学后要注意什么

作为学生注意把握三点,一是在防疫和学习方面要严格按学校和班主任老师要求去做,切不可我行我素,当马大哈。二是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与人交谈保持一米五以上距离。三是身体如有不适感觉,及时报告,不延误治疗。注意合理饮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学校和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成绩,注意疫情时期的学生集体健康和安全。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乐毅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政,又能统帅三军。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提枪,这是四大名将不具备的能力。与其说乐毅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士。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但是,白起为人太骄傲,不懂得谦虚,处于高位很容易翻车。同时,白起以歼灭兵团有生力量为核心目标,并不讲究国之大势。同时,他多次坑杀降卒,在道义和人伦上历来受到诟病。原本是武庙十哲,后来被移除。

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王翦篇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翦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赵,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颇篇: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秦军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篇: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如果你是朱允炆,怎么预防靖康之变

首先指正一下问题的错误:靖康之变是指北宋靖康年间金国部队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的事件,朱允炆被朱棣夺权之事,是“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本来可以避免发生↑

实事求是的讲,朱允炆是完全有可能预防靖难之变的,然而他和他的智囊团屡屡在关键时刻犯下重大战略错误,一错再错,最终成就了朱棣的狼子野心。

朱允炆登基后,明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很牢固,唯一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各位藩王。

这其实是朱元璋给自己孙子惹下的麻烦。朱元璋对待臣属和功臣集团非常严酷,然而对待自己的各个儿子们,却是好得不得了,而且很奇怪的是,朱元璋似乎从来没考虑过自己儿子造反的可能,他给了各个藩王非常大的权力。

各位藩王不但可以专制国中,还各自拥有精兵数万,自己任命官员。对朱元璋而言,各个藩王是他对抗功臣集团的坚实后盾。

待到朱允炆登基,功臣集团早就已经基本死绝,搅不起风浪了,这时他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皇权,削弱藩王权力。朱允炆犯下了第一个大错,没有采取上策削藩。

↑朱允炆自己犯下的错误,含泪也要承担后果↑

何为上策?当时一位已经退休的都督府断事,名叫高巍,专门上疏劝谏,提出了削藩的上策:“应当将西北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