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从西方人、西方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科举制

 

2023/7/6 19:43:49 ('互联网')

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度竟是位列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而西方文官制度的文化竟也是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

但,我们在提到中国的科举制度,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八股文”“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大部分人在读书时就早已对科举制有的刻板印象。

科举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了人才的遴选。纵观历史,它对于中国的政治与思想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后来人们深受八股取士之害,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压迫之时,就开始抨击科举制度。到了近代,关于科举制度,这些抨击的声音依然没有减少,甚至更有甚者。

西方在我们脑海中的画面,就是古老的城邦,神圣的教会,发达的商业,海上的霸主。 我想大部分人不太了解的是,我们一直以来嗤之以鼻的科举制度,从西方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它曾经对西方文化有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

1.科举制——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发明”,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我国古代科举制“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成熟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一共走过了1300个春秋。

①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是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而后,到了唐王朝承袭了隋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一直到了宋明清都在沿用科举制度,只不过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明代甚至会还出现“国子监”这样的民间学校。

我记得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中,钱穆先生曾经对比分析过汉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其中也说到了关于考试制度的对比。他最为推荐的就是唐宋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的正式设立,科举制在这时广开大门,除了商人与工人外,老百姓都是可以自由报考,通过这个走上仕途。汉代时,实行的是察举制,考察、推举的意思,地方上或其他政府官员向中央政府推选人才。所以,唐相对于汉是个大进步。

之后,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效果很不错,宋明清就都延续了这个考试制度。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有一个大进步,就是解除了商人工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个限制,所有人都可以自由报考,由于,宋代重视文人士子,所以使得文化氛围能够在唐末乱世后得以快速复兴、延续。

明代,科举制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本意是好的,限定严格的录取标准能更客观地选拔人才,只是,没有想到,后来变得越来越僵化,考生只钻研怎么写好八股文,思想被束缚,视野被局限。

到了清代的科举考试,钱穆称它为一种对汉族的愚民政策,政府中开放给汉人的官职只有满人的三分之一,汉人即使考中了进士,也很难被委以重任,科举制只是个用来维护稳定的花架子。

直到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终于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才正式废除。

②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

钱穆先生曾这样说: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

科举制度固然在人们眼中有诸多弊病,比如:它抑制了学术文化的创新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局限了人们的思维和眼界;甚至到后期被封建保守势力当做抵制思想进步,变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等等。

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任何事情也都是有两面性的。何况,它是与我们相隔1300多年的一项考试制度,我们站在今天的视角其实可以更多的发现这项制度实则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首先,科举制度很早就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定下基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等级枷锁。当年的“先天下而优”的一代名臣范仲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据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

“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范仲淹家一贫如洗,早年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改嫁,年轻时,范仲淹就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若无科举制,也就无流芳千古的范仲淹。

再来,科举制度曾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做出突出的贡献。汉代初期,刘邦吸取秦朝暴政灭亡的教训,为使得国家休养生息,便采取老子“无为而治”来治理天下,之后慢慢被儒家思想所取代。

后来,各个朝代统治者将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结合在一起,彼此相辅相成,借助科举制度,将儒家经典纳入考试的范畴之中,渐渐的国民意识形态整合统一,也就促进了封建统治的长久与稳定。

最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文化的发展。为适应科举的需求,兴建学堂,书院与私塾蓬勃发展,极大调动了大众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推动教育的发展。

而如今,我们依旧在传承,高考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对于高考也是颇有微词,认为高考制度不重视素质教育,缺乏活力,是对思想的束缚,但是,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若无高考,那些富二代以及官家子弟是你可以拼的过的吗?有了高考,起码命运多少还是攥在自己手中的。

所以,科举制度存在历史悠久,且对我们整个民族影响深远,且意义重大。在西方人的眼中,科举制度是相当于除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个“发明”,如此看来,这个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2.科举制—西方人眼中的“伟大制度”,影响了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曾经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①西方人眼中的“伟大制度”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从中国人自己本身的角度去评判科举制的褒贬,难免会产生固有思维以及刻板印象,其实,当我们用西方人的眼光去看科举制,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惊喜。

1835年的英国,有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后来在1855年的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正式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当时,英国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评论说:“这些中国的‘外夷’(英国人)的确只是从中国科举考试的书籍中学到一页而已。”

在美国人看来:“我们在洪荒时代,中国人已在读书”,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1870年,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更有1873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在报告中宣称:“当我们的大陆尚处于洪荒时代,孔子已经在讲授德政,中国人已在读书,使用指南针、火药和乘法表。然而东方世界这一最文明的国家对于科举制度的运用,将比上述任何东西都更能夺走我们美国人的优势(如果我们算得上有什么优势的话),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国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将无从作出解释。”

直到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在科举制度的一定影响下也完全确立。

可见,科举制在西方眼中竟是如此重要的存在,这也让我们开辟了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科举制,那么具体科举制是如何影响西方的文官制度呢?

②西方的文官制度

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十八世纪以前,欧洲最常见的文官制度是“恩赐制”和“世袭制”,世袭大家都清楚,恩赐制,是君王或者掌握权力的教会,城主等将权利和官职“恩赐”给贵族,然后贵族回报以对君主的忠诚。

这种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君王的意志就成了选拔官员的决定因素,任人唯亲的现象就会滋生,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府机构办事低效,结构性腐败。

中世纪末期,工业革命以及文艺复兴出现,中古时代的城邦制逐渐退出舞台,整个欧洲被整合为几个大国,人口和土地的增加都急需着一种新的能够取代古旧的世袭制和恩赐制的文官制度出现。

随后,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将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带回欧洲。后来,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也详细考察了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由此,科举制便在欧洲传播开来。

英国著名学者伯顿于1621年出版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谈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十八世纪以后,当西方思想启蒙出现,科举制度所体现出的“机会均等”的原则,正符合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