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

什么是中庸之道,结合工作或生活谈谈?。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谓德也,至直矣乎”“中庸”讲究不偏不倚,折中调合的处事态度,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的态度,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不要偏激,要实事求是。

凡有极左或极右思想的,都会拿“中庸之道”批判说事。细细想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事不左不右,正常心态行事有什么不对?。

尤其对老年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且忌思想偏激,不冷净,非要争个谁对谁非。须知,家庭中历来就没有什么原则问题,

。争的结果,先不说是非结果,对老年人身体是有害还是有利?,尤其七八十岁的老者,有百害而无一利。上了岁数,坚持“中庸之道”有何不对?。

因此奉劝同辈好友,上了岁数,心态要平和。不要说家庭瑣事,就是功名利祿,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永远适合自己,别忘“知足者常乐”。对我们说用“中庸之道”行事,也是好事。

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的方法论。

《中庸》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子思,《中庸》的学术和思想地位,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思想,其实来自于孔子的过犹不及的思想,子思把这种思想进行了哲学化系统化,将之提升到人性的角度。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家是高度重视中庸这本书的。因为,这本书中包含了儒家人生哲学的核心,就是如何践行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著名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中国儒家哲学的所有内涵,就是让人成圣的学问。也就是说提升道道德智慧的学问。儒家在道德境界上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那么,如何才能践行这些价值观?中庸给了答案。中庸开宗明义,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里面有三层意思。“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进行修治。

那么,儒家认为的道,是什么呢?儒家的道其实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儒家认为天道的核心是诚,是真实无妄的状态。人道要与天道相契合,那也要诚。这个诚不是忠诚老实的意思,用朱熹的话说,就是真实无妄的意思。这一思想,既来自儒家的另一经典大学,也来自孟子。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所谓“诚者天道”,是说宇宙天体始终遵循一定的轨迹在运行,自然不会说假话,这是“诚”;所以《中庸》第二十四章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反映到人生观上来说,是自我成就。“诚者,自成也。“所以我们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这就是慎独的思想。都是要求人们恪守“诚”字,向人们提示人生修持的基本守则。一个人能够以诚对自己,才能表现真性情,所以《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一个人能够以诚对他人,才能发生感化的力量,所以《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化。”

国人智慧的集大成,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人对人生对生命对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有学者认为,中庸之道包含三种含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好玩的国学干脆再简单点,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要理性,不要迷狂,要节制,不要放纵,要不偏不倚,而不要过犹不及。这就是中国儒家修身齐家治天下的方法论。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释义: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中:折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平常之理。

用法:中庸之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正音:中,不能读作“zhònɡ”。

出处: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解释:

1)北宋大儒程颐:“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举例: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