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摄影的散文家不是好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极少看散文集或是诗集的我,初识于坚可能与大部分学生一样,源于一道高考阅读题目《建水记》,分析时间和空间双线索的描写效果(好像题目是这个)。当时不会写,现在也依旧不会写。所幸的是,现在翻开《密西西比河某处》这本书阅读时候的身份已经不再是考生,而是一名读者,一名想要学习写作和摄影的学生。

“我总是听到风中传来河流的声音。”

一句话让我对于坚留下了诗意的印象。于坚从对美国的书籍阅读有了初印象,以一种意识概念的形式进入脑海,驱使他行走的是内心那关于诗性的远方,为了刹那享受的自由。

这本书记录了于坚的美国之行,像是日记却又不像日记,更像是一张张带有记忆的相片映入眼前。我没去过美国,却也读过美国,自由和狂野是我对他的初印象。在于坚笔下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生机的、随时都能创造出新生命的国度,活泼、包容。

我喜欢书中提到的、写到的诗,有他自己写的诗,也有他喜欢的作者的诗。每一首诗用到的地方都恰到好处。

当提到布鲁克林大桥,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于坚会引用哈利·克莱恩的《桥》——“多少黎明,在它微微波动的休憩中感觉寒意—”“魂断蓝桥”的意境不能仅仅只是用一两句话就此带过,还应该有一个更能给人以冲击感的镜头去想象。

当回忆起他的好友德罗时,他会将自己的诗文写上去——“与父老乡亲躺在一起 享受着香火 四季—”多年好友的逝去,如此一个善良之辈,想必对于作者的打击也是挺大的,他也希望自己的好友能够得到永久的安息,不被打扰的安眠。

我也喜欢书中的景物描写,还喜欢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那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过去的就让他成为过去,废墟般的存在不应该影响未来的延伸。于坚的文字是乐观的,可能是因为他曾经经历过中国那个穷苦的时代,也曾见到过当时美国的不同,他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也正是他的自由、奔放成就了他的诗篇。

从不专业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他的摄影集。高二时候一度迷上摄影,之后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但当时也仅仅是把他当成记录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毕业以后看到了更多人的作品才开始渐渐琢磨起构图和色彩的问题。

此书附带的摄影集以黑白照的形式来展现,本以为像大部分诗人一样会带有一股忧郁的文艺青年气质。但没想到的是,展开摄影集,一股非常自然的感觉扑面而来,内容简约而不枯燥,求实而不直接。其中有一张,右上角标记了02的照片带来的冲击感让我记忆尤深——照明的孤灯,荒原的旧屋,破旧的门板......有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意味,旧屋犹存,何人于此相思?

我觉得于坚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这一本像是旅行笔记般的日记,而是一个充满着自由气息的艺术世界。所以说,一个好的诗人,还是个会摄影的散文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