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王勃的《山中》?王勃和王维都写了《山中》,你更喜欢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怎样理解王勃的《山中》

—说到王勃,人们都会想到滕王阁序,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很少有人提起山中这首诗。

山中是—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全诗为:长江悲巳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的头两句以万里对长江,从地理概念上写。以将归对巳滞,从时间概念上写。而用悲和念连接成感慨和意愿。后两句以高风晚.黄叶飞之深秋景色来烘托这个悲和念。

再仔细解读:首句与杜甫的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日长和谢眺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因人而异,异曲同工。第二句似出宋玉的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把将归理解为对家人之念,将巳滞理解为诗人自身的客子之悲较贴切。第三.四句以景喻情,以景结情,耐人寻味。

在写作技巧上,这首诗情与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体,景以情为胚胎,情以景为烘托。

王勃的文很华艳,但他的诗却始终贯彻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风气之初衷,风格较清新。这首山中即为—例。

王勃和王维都写了《山中》,你更喜欢哪首

好诗不必唯一,这两首诗描写不同的情思,具有不同的诗意,都能给予读者美好的艺术享受。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勃的《山中》,写的是久居他地,渴望早日回归家乡的情思。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滚滚东流,触动诗人久居他乡愁思,故乡万里,只能时时思念,却不能回去。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何况正是秋风劲吹时,山中处处黄叶飞舞。

王勃的这首《山中》,开门见山,起句直抒异乡思归之情,结句融情于景,以山中黄叶飞舞作结,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山山黄叶飞,黄叶飞舞,蕴含着诗人情思飘荡不定,山山,则诗人的情思溢满天地。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此诗: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王维的《山中》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以独特的笔调,写出山中独特的艺术感受。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荆溪清澈,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疏。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路上本来没有雨,但那空明的翠色,仿佛要浸湿人的衣服。

王维的这首《山中》,意境空濛,如梦如幻,写出了山中给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

诗的最后一句“空翠湿人衣”历来为人称道,山中本来没有雨,但山中的空翠之色,却给人一种湿人衣的感受。翠自然不会真的湿人衣,但翠是冷色,所以会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一个“湿”字,准确地传达了这种美妙的艺术感受。

所以,王勃与王维的《山中》,主题不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不同,没法比较哪首好,哪首不好,也就没有所谓的喜欢哪首,不喜欢哪首。

何况,欣赏艺术作品要贪心,好的诗歌都值得我们多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不同的艺术美感。

答者:谢小楼

为什么梅州市东山中学初中部被承包,只余两个公立班

梅州市东山中学初中部是公立的呀,没有被承包,义务教育不用交费的,进入东山中学初中部的就读学生是经过梅州城区小升初摇号的。梅州市东山学校才是私立的,学费及其它杂费可能是一学期一万元左右吧。别弄错了东山中学和东山学校是两间不同性质的学校。

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问题:怎么理解“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句诗?

前言

这两句诗的作者是明朝那个被腰斩的诗人高启,是其《咏梅九首》第一首的颔联: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一、文字狱的牺牲品 高启其人

高启(1336-1374 )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是长洲即今江苏苏州市人。

高启在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没想到,在明朝却遭遇横祸,不得善终。

高启与刘基(刘伯温)、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 又与王行等人号“北郭十友“。

入明以后,高启被推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来高启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准备授予其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高启回到吴淞青丘以后,与苏州知府魏观称为好友,结果受到了牵连。这个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而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因此连坐腰斩。

高启被牵连一事,不仅仅单纯为了《郡治上梁文》一件事,据说高启以前就因为作诗惹得朱元璋不悦,只是皇帝没有发作而已。

《明史》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文苑一中记载: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

二、咏梅诗简释

1、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琼姿,是指梅花的倩影,她应该生活在天上的瑶台呀,这是谁把她请到了江南,处处可见呢?

合,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琼姿只合在瑶台,平平仄仄仄平平。

2、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高洁的梅花,如同隐居于雪山中的隐士,又如同月光之下,在树林中款款而来的美丽女子。

颔联对仗,用了两个比喻。高士赞其心灵精神之美,美人赞其外形的美丽。

3、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七律的颈联也必须对仗。这副对联用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的典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暗香,几乎是咏梅的符号了。在高启的诗中,上联用疏影,下联却不能用暗香。

因为“暗香漠漠苔“,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把暗改为残,残香漠漠苔,平平仄仄平。

横斜水清浅,平平仄平仄,俗称锦鲤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
4、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这里又用了典故,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咏梅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何逊走了以后再也没有好的咏梅诗了,梅花受到冷落,自己孤独地开落在东风里。

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其中的两个典故

这两句诗,是这首七律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