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读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意思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意思是什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此句出自《论语·为政》,意思就是十五岁的时候就要立志于学习。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古文中通假字一定是读通假字的音么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纳。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在古诗词中,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字,这些字,古时有旧读音,而现代却已经没有这个旧读音了,或者这些字按古代的音韵规则来说,应该发某个旧读音,但是在现代汉语规范音中却找不到这个旧读音。这时,就应该以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音来读。

古诗词虽然讲究音韵,但当时并没有像现在的汉语拼音这样严密完善的记音系统,因而许多字的读音追究起来十分复杂,有的已不能准确查考其读法了。遇到此类特殊情况,应该统一到现在规范音的标准上来,这样更便于教学。

扩展资料:

分类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

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同”与“通”的区别

“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回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例:在现在课本中出现的“a本来写作b”,则a为通假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但这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假字

吾十有五的拼音

拼音:wú shí yòu wǔ。

wú:声母是w,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

shí:声母是sh,韵母是i,声调是二声。

yòu:声母是y,韵母是ou,声调是四声。

wǔ:声母是w,韵母是u,声调是三声。

1、吾:

意思:我,我的;古同“御”,抵御;吾丘,姓氏。

2、十:

意思:十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十锦”。

3、有:

意思:存在;表示所属;表示发生、出现;表示估量或比较;表示大、多;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无定指,与“某”相近;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4、五:

意思: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

扩展资料:

组词:

1、吾侪:

意思:我们这些人。

2、吾爱:

意思:我所爱的人。称亲友。

3、合十:

意思: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两掌在胸前对合(十:十指)。

4、百十:

意思:指一百左右的大概数目。

5、没有:

表示“领有、具有”等的否定。

6、有人:

意思:谓有杰出的人物。

7、五常:

意思:指仁、义、礼、智、信;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8、五谷:

意思:五种谷物。通常指稻、黍(shǔ)、稷(jì)、麦、豆。也泛指粮食或粮食作物。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不耻下问、随心所欲、温故知新、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逝者如斯、择善而从、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三省吾身、不亦乐乎。

1、不耻下问:

  • 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随心所欲:

  • 读音:suí xīn suǒ yù

  • 解释: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 出处:《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温故知新:

  • 读音:wēn gù zhī xīn

  •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三十而立:

  • 读音:sān shí ér lì

  • 解释: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5、不惑之年:

  • 读音:bù huò zhī nián

  •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跪求“志”字的简写以及其简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