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草船借箭(你如何评论三国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是真是假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你如何评论三国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这是真是假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在军事会议上给诸葛亮一个任务,要他三天打造十万只箭。想以此陷害诸葛亮。并要他当面立下军令状。诸葛亮把准备向曹操借箭的事告诉了鲁肃,并叫他不要告诉周瑜。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和鲁肃一起乘船向曹军水寨进发,当时江上大雾漫天,诸葛亮命令船上军士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听见擂鼓和呐喊声。吩咐军士放箭不要让他们靠近。船向曹军的这边草把子很快插满了箭,于是,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过来。让船的另一边也受满了箭。后来,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经过,周瑜自叹不如。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情景。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草船借箭是另有其人,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是孙权。正史上记载草船借箭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亲自坐船刺探曹操军情。被曹操发现发现命令士兵放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偏重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船的另一边继续受箭这样船就平衡了。受满了箭孙权命令把船开走,孙权的聪明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草船借箭”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移花接木的。正史上关于草船借箭的故事有两个版本,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了《吴历》上的记载,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而《魏略》中描叙为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然不管是《吴历》,还是《魏略》,虽然具体叙述不一,但可以看出事件的主人公都是孙权。还有孙权最初的目的也不是借箭而是为了刺探军情和挑战曹军,借箭只是随机应变顺势而为的事情,搂草打兔子一举两得。这里可以看出孙权的机智和胆略,像这种侦查的事他都要亲自去做,可见其对待这场战争的重视和认真的态度,最高领导亲临前线,部下能不用命吗?可见东吴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所以赤壁之战孙权能胜利,而曹操会失败。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放到现在违反了什么法律,该如何判刑

不仅无罪,还应颁发军功章

为什么呢?敌对双方,斗智斗勇么!

我想起游击队之歌的两句歌词: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前來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诸葛亮利用天气(有雾),又击鼓迷惑敌人,让其放箭,用草船來借箭,以充军需,何罪之有?!成功的战例,应发军功章。

就是现代化战争,也应斗智斗勇,才能克敌制胜。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中真的有吗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三国历史演义小说,一般被后人公认为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但《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虚构占了很大的成分,因为《三国志》等三国史料对赤壁之战记述得仅有了了几笔,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像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让人们读了也很乐于接受。至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我们也是很难辨别的,毕竟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的军队对峙了那么长的时间,肯定在对峙和战斗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三国史料对赤壁之战记载得太简单了,就那么了了几句,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因此诸葛亮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

不过现在经过熟研三国史料的专家们的考证点拨,一致认定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子虚乌有的事,其实是东吴孙权的杰作,只是后来罗贯中将其生搬硬套给了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以显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神奇形象。专家们说,据三国有关史料,孙权在濡须与曹操对峙,一天孙权亲坐一只大船深入曹军营寨,又是打鼓又是鸣金,奏起悦耳的歌声,曹操不敢冒进,只是让曹军用箭射,一时箭射如雨。不久船身向箭射的一方倾斜,孙权就让士兵调转船身,让另一方受箭。当船身恢复平稳后,孙权吹打着乐器音乐,慢慢退出了曹操营寨。曹操为此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言。对于这件事,陈寿《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载的《吴历》和《魏略》中略有所述。《吴历》中说孙权乘轻舟入曹营观看曹军水寨,曹操禁止手下攻击孙权舟船,直到孙权奏着凯歌离去,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而《魏略》却说孙权乘大船入曹营,曹军放箭,演绎出草船借箭的场景。两个版本两种情况,谁又能说,孙权的草船借箭是真实存在的呢?赤壁之战的具体场景已不可考,《三国志》记载得太简单,至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发生在哪里,专家们尚慭慭然,莫终一是。诸葛亮精于周易八卦,当时孙刘联军究竟如何对抗曹军,其情形真的很难复原,当时究竟有没有诸葛亮、周瑜斗志斗勇,已不可考,草船借箭之事有没有发生,也很难猜测。史料上没有记载,不代表该事没有发生,史料上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很值得商榷。

因此,要考证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真伪性,也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能穿越到三国时代的专家们了。

《三国演义》讲的36计谋略与战法!诸葛亮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说明了什么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一部军事韬略的通俗读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谋略思想和军事智谋,而古代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谋略,特别是古代兵法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一些精华计策。《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和古典兵法,三者是相通的,都是讲述谋略和韬略。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孔明为刘备制定的蜀国战略计划,属于战略策划的范畴,短短的一篇《隆中对》筹划好了蜀国的近期战略、中期战略和远期战略,阐明了蜀国的主要敌人和必须联合的盟友,说明了需要采取的策略,是很棒的一篇战略策划书。“草船借箭”虚构的成分很浓,但在小说中,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通天文地理,善用谋略,非常睿智的军师形象,属于用智谋的方面。

这说明,《三国演义》可是当成谋略书来读,其中有非常丰富的谋略事例和谋略思想:第一,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很有谋略很有智慧的精彩人物,如诸葛亮、郭嘉、司马懿、庞统、徐庶、荀彧、荀攸、周瑜、陆逊等等,皆是大智谋之士,其智谋很值得探讨、学习;第二,小说创造了很多智谋故事和成语等,十分精彩,通俗易懂,传播广,意味深,很有智慧,影响深远,对于谋略文化的普及功不可没,值得赞赏。连猜拳都用上了“三国拳口诀”,如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季春秋、五虎上将、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九连环、十指中原等。第三,小说以战役、战例、外交和政治较量等来表现丰富的谋略思想,很值得研究、借鉴。

如果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等兵书结合起来看,将会有更大的收获,谋略和韬略,在现代是可以用在市场竞争和商业管理上的。谋略智慧在竞争时代都是能适用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