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牛逼的人总是毁誉参半”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李鸿章的一生毁誉参半,他到底算是好人还是坏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人说“牛逼的人总是毁誉参半”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牛逼的人总是毁誉参半”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但是同时缺点也是肯定存在的,再牛逼的人也不可能是完人,也是有缺点的,况且越牛逼的人在周围的环境中关注度就越高,被人议论的几率就比平常人要高得多,缺点自然非常容易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内……

很多人都有一种病,被称为“红眼病”,不知不觉的就会放大牛逼的人身上的缺点,一方面来证明自己并不是混的太差,另一方面在拉低别人的同时找到心理安慰!

还有一个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就是那句话“山越高谷越深”,越高的山峰风景越漂亮,但同时山谷也就越深,峰顶的旖旎风光和山谷的悬崖峭壁是并存的!就好像人的优缺点一样,优点越明显的人,其缺点也可能越厉害,所以越牛逼的人身上,往往表现出来让人不认同的缺点,这也是牛逼的人往往是“毁誉参半”的一个原因吧!

朋友们,接受一个人优点的同时,也一定要同时接受一个人的缺点,把焦点放在对方的优点上,像原谅自己的缺点一样去原谅别人身上的缺点吧!

李鸿章的一生毁誉参半,他到底算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李鴻章是清廷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但也签署了卖国条约。真可谓一生毁誉参半,他到底算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中国最后一亇封建王朝,因为闭关自守导致没落的江山摇摇欲坠,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不得不割让土地,丧权辱国。把李鴻章推到了风头浪尖上。搁给谁又能把没落的烂摊子能收拾呢?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最好的老师,国强则民安,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清朝不闭关锁国,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强盛了,难道还割地不成。

马化腾是个伟人吗他对国家的贡献大吗

马化腾是一个企业家,根本与伟人充号不沾边,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为民呕心俐血,做出了永垂不朽的贡献,那才是伟人

米格-23为什么毁誉参半

毛子航电技术太差,米格-23全毁在三档手调可变后掠翼模式上

首先米格-23其实并没有说的不堪,他是前苏联空军由守势空军向攻势空军转变的标志。该飞机也是米高扬一生最后一个项目,于1967年首飞,1970年服役。该机(取米格-23ML型)长16.7米,翼展7.78米(最小)至13.9米(最大),空重10.5吨,最大起飞重量20.1吨。最高飞行速度2.35马赫,最大过载8.5G。

前苏联空军之前战斗机都是走轻巧灵活线路,米格-17(歼-5)、米格-19(歼-6)、米格-21(歼-7)都是此类。这些战斗机主要是解决空军的基本需求—防空任务,灵活性很强而且易于操作,非常适合弱势空军进行打了就跑的掠袭战术。但是这些飞机是以牺牲航程、作战半径、对地武器挂载等性能为代价来实现轻巧的体型和高推重比。

米格-23则是前苏联第一款注重航程的战斗机,其空重10.5吨,内部油箱容量为4300升。对比米格-21的5.9吨空重,内部油箱容量2750升有了较大提升。并且挂点多可以挂3个800升副油箱,而米格-21一般只挂一个800升的中线副油箱,所以米格-23航程可以达到2360公里,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160公里,而米格-21只有1470公里航程。

但对于其他国家已经习惯米格机轻巧思路的飞行员来说,这种风格上陡然变化让其难以适应。而最大的坑点则是,米格-23设计较早,毛子自身航电自动化水平较差。其可变后掠翼的后掠角度并非自动调节,其设置了三个不同档位(起降和低速状态用的72°;亚音速空战用45°;超音速状态用16°),需要飞行员在不同速度、高度情况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手动调整。而不同后掠角下,飞机操控性能截然不同,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才能做好,飞行员需要适应三个后掠角不同飞行模式才能熟练操控。米格-23三个档位示意

这就导致米格-23对新手来说极不友好,跟米格-21的傻逼也可以开好完全不同。特别是主要实战使用者,一票中东阿拉伯飞行员,本身水平差、智商不足、接近战五渣水平,又碰上这玩意自然头大。

但在优秀王牌飞行员手里,米格-23是非常危险的武器,包括苏联驻东欧部队、东德空军、巴基斯坦(给中东国家当教官和雇佣兵)都给予相当高评价。不过前提是这些优秀飞行员能活到最后,因为米格-23属于单发战斗机,本身碰到发动机故障就要坠机,复杂可变后掠翼系统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更坑的是45度后掠角情况下,升力重心后移,配平力不足,低空低速极容易陷入危险的失速尾旋,所以平时训练坠机率一直相当高。米格-23玩的好是可以很可怕,比如最大后掠角模式超低空性能可以非常突出,可以这么玩……

相比较下在60-70年代可变后掠翼流行潮中,大部分机型是作为对地攻击机使用,例如美国的FB-111、欧洲狂风、苏联的苏-7等。这些飞机对于机动性能要求低,固定档位调节没有太多问题。唯一以战斗机姿态为主且取得巨大成功的则是F-14 雄猫,不过雄猫的成功则是归功于美国优秀的航电水平。

F-14的航电水平在70年代完全是领先一个时代水平,其使用了早期飞控技术,机翼后掠角由机载计算机自动控制,飞行员只需要想怎么飞,计算机自动进行调整,从而拥有当时可以说是为所欲为的超强机动性能。再加上当时牛逼的一塌糊涂的AN/AWG-9雷达系统和AIM-54不死鸟超远程空空导弹,F-14属于远战肉搏都很强力水平。
F-14雄猫飞控系统,甚至可以让其做出两边机翼不同后掠角进行飞行。

而苏联一直到80年代初,才在米格-23MLD上实现机翼后掠角交由计算机自动控制,不再需要让飞行员进行头大的手动调节。但时间太晚了,前苏联自己的米格-29,苏-27都马上要服役了。如果米格-23MLD早十年登场,那么可以有较好表现机会,但是走电子管死胡同路线的前苏联航电水平,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
米格-23MLD性能不错,但生不逢时,迟到太久了。

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胡作非为的锦衣卫去哪里了

锦衣卫在明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祯时期,锦衣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直到南明永历年间锦衣卫才彻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却很少见到锦衣卫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锦衣卫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手中需要一支监督手下各级官员的队伍。这支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对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应该是“忠诚”,锦衣卫的世袭制度表面来看也有助于提升锦衣卫的忠诚度。

而一味追求忠诚的弱点就是人员素质越来越差,通过世袭得到锦衣卫身份的士兵多数并没有直接选拔的能力强。这种情况随着锦衣卫一代代的发展越演越烈,但锦衣卫又需要能办事的劳动力,一来二去锦衣卫人就越来越多。

按照明朝军制,锦衣卫原来就是一只亲军卫,编制只有五千人。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锦衣卫的人数一直只增不减,那个时期锦衣卫在众人看来,完全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份铁饭碗。嘉靖初年(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