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22岁立太子,胤礽本可稳坐江山,为何成了一个悲情皇太子?汉献帝真有一个叫刘冯的皇太子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康熙22岁立太子,胤礽本可稳坐江山,为何成了一个悲情皇太子

我是清风醉史,我来回答此问题。

康熙皇帝在22岁时,立只有1岁的胤礽为太子,就可以看出他有多看重这个孩子。康熙皇帝这一生最珍爱的女人,就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因难产大出血去世,终年21岁,康熙皇帝把对皇后的爱意,全部倾注到了太子身上,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拟的。

至于后来胤礽两度被废,是因为康熙失望到极致的表现,胤礽的悲情一生,有康熙的原因;自身的原因;还有其他兄弟们的原因。

一、触怒康熙的两件事

1、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生病卧床,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赶到行宫看到父皇憔悴的样貌,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身在病中,极其敏感,相比皇三子嘘寒问暖、面现愁容的表现,他认为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便训斥一通,将他赶回了北京。

当时年仅16岁的胤礽根本没有意识到父皇的不满有多深,古时孝为百善先,一个不孝的印象从此成为父子关系的隔阂。

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已包容了胤礽20年,算算时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开始计算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坏的印象。

2、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长子、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子随驾。在巡幸期间,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太子被废。

先是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告状,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康熙帝深信不疑,产生了“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的想法。

紧接着,刚满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以致一命呜呼,太子却无动于衷。这又使康熙记起以前生病时,太子的冷漠。这时的不满已经到了临界点。

最后致命的一击是,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偷偷潜近他休息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自己的举动,这种行为让他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

这还得了,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召集众臣和诸皇子立即宣旨废掉了皇太子胤礽,这也是他第一次被废为庶人。

太子被废这一年,康熙帝诸子争储的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当然也有皇帝后悔的因素在,据记载:胤礽被废黜后,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康熙帝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孝庄与胤礽生母仁孝皇后颜色不悦,心中愧疚难当。此后经常召见胤礽,每看到他一次,心里便好受一些,直到恢复胤礽的皇太子位。

可能是当太子时间太长了,兄弟们逼得太急了些,胤礽与太子党羽策划逼康熙退位事发,康熙怒不可遏,决定再废皇太子,这一次就再也没有给他机会了。

直到康熙帝病故后的第二年,胤礽也在禁锢地紫禁城咸安宫追随他的父皇而去,终年51岁。

结语

康熙最痛爱的皇子就是胤礽,在他成年前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培养,破格树立胤礽的权威。对胤礽的骄纵和溺爱,最终让他尝到了苦果。在这种环境下,高高在上的胤礽养成了不可一世、蛮横无礼的性格,少年时的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离康熙心目中的优秀储君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康熙帝的儿子们都太优秀了,胤礽作为皇太子,时时刻刻都要提防兄弟们的暗算,这种长期的压力之下,性格变得乖戾暴躁,做事更是毫无顾忌,导致了储君与帝王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成为一个悲情太子。

汉献帝真有一个叫刘冯的皇太子吗

汉献帝是有一个儿子叫刘冯,但他却没有被立为太子,尽管汉献帝有这个意思,可天没有如他所愿。

据史料记载汉献帝刘协有七个儿子,有两个儿子是伏皇后所生,是嫡子,但在伏皇后诛杀曹操的计划失败后,两个儿子都被曹操所杀,剩下的五个儿子都不是嫡子,以刘冯为长。

刘冯(?~200年),汉献帝刘协的庶长子,公元200年7月封南阳王,8月份就去世了,这个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记录: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冯薨。从这点上看,刘冯根本就没有被立为皇太子,而且史料上也没有汉献帝立太子的记录。这一点让后人都感到很奇怪,汉献帝在位32年,按制度来说也应该会立太子。

不过我们还是来看看汉献帝刘协的人生历程吧!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辨,立刘协(181~220年)为帝,即汉献帝。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汉献帝无可奈何,名为禅让实为逼迫,禅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

刘邦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到公元220年刘协禅让退位,东汉灭亡止,前后经历了422年,但有一巧合就是刘邦活了54岁,刘协也是活了54岁。

刘协8岁被董卓扶上皇位后,就一直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董卓被吕布杀后,又出现了李確、郭汜之乱,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小小年纪的汉献帝是无法把控如此局面的。196年开始,又被曹操挟持,曹操在杀害伏皇后和她两个儿子后,把自己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并立曹节为皇后,使自己一跃成为国丈,虽然汉献帝也是热血青年,无奈势单力薄,只好把自己的一切理想和悲哀埋在心里,忍气吞声的活着。

汉献帝刘协在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而且享受天子礼仪,这点曹丕还算厚道,这个爵位还可以世袭,刘协之子南阳王刘冯的儿子刘康,也就是汉献帝的孙子,在汉献帝死后就世袭了山阳公的封号。写到这里,笔者也糊涂了,刘冯在200年去世时,他的父亲刘协才19岁,这个倒不奇怪,奇怪的是刘冯有儿子刘康,那就是说在刘冯去世前,已经结婚生子了,不明白的是,1岁的孙子,19岁的爷爷,这怎么可能呢?这太不符合生物规律啦。

如果不是史学家记错了时间,那只有一个推测,刘冯不是汉献帝刘协的亲生儿子,要不就是刘冯去世时才几岁,刘康是后人把他过继在刘冯名下的,不然真的无法解释,或许还有其他可能,在此就不啰嗦啦,这个问题就留给史学家们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汉献帝189~220年在位32年,没有立过皇太子。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汉献帝连妻子孩子都不能保护,甚至自保都艰难,他又何必多此一举,立个太子,称为出头鸟,让曹氏集团残害。曹操的三个女儿,也没有给汉献帝生下一个儿子,就算她们为汉献帝生了儿子,立为太子,也未必就能延续大汉基业,因为曹丕的目的就是为了登上皇位,谁也不敢保证他不会残害自己的亲外甥,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是没有道德君子的。

康熙为何要两立两废同一位皇太子

感谢邀答。

首先必须肯定康熙皇帝是清代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由于其成年后行使的权利来之不易,因此应该对未来的继承人有着比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根据史书记载,康熙皇帝对太子胤礽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胤礽智商方面的优势反衬出情商方面有很大的短板。作为一名合格的封建帝王,平衡人与人、权力集团之间的关系往往要比简单的小聪明小伶俐更重要,一个不留神,产生蝴蝶效应,则悔之晚矣——中国历史上从来都不缺高智商输给高情商直至国破身死的帝王。因此,当康熙帝发现胤礽缺乏一位帝王应具有的情商气度后,废黜其太子之位是对国家、对孩子的负责之举。我个人觉得两次废掉是其还寄望挫折能让胤礽有所醒悟,无奈江山好改秉性难移,遗憾的是胤礽还是没有体会到康熙的父爱,反思自己的言行,在情商方面有所提高。最终,在爱子女和爱社稷的抉择上,康熙选择了后者。

以上是我个人猜测。封建帝王最怕被人猜透心思,揣测圣意历来都是作死找死之举。我就答这么多,以免一时兴起,答上了兴致,生成了习惯,在日常工作中也不知好歹和进退,终日猜测领导的心思,进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职被扫地出门,成为周围人的笑柄。

日本德仁皇太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日本的今上天皇明仁由于年事已高决定退位之后,他的长子皇太子德仁自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继承人。德仁将于5月1日继任成为第126任天皇,并启用新年号“令和”,10月22日举行即位礼。

德仁特殊的出生节点,让他与父祖天皇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明仁夫妇努力让他理解普通人的生活

德仁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