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的意思?翰林院庶吉士的简
发布时间: 2023-07-06

翰林的意思

翰林,是我国古代学位名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扩展资料:

翰林侍诏,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提供一些建议,偶尔负责起草一些不重要的诏书。而翰林学士正式的产生,则是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将过去的翰林侍诏与翰林学士区分开来,专门修建了翰林学士院。

翰林侍诏依然是以陪皇帝消遣为主,而翰林学士,则是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担任顾问,可以参与决策当中。要知道,唐朝前期负责起草诏书的,主要是由中书舍人负责。他是皇帝的秘书,却隶属中书省管辖,也就是属于宰相的下属。

唐朝中期时,随着政务日益繁多,中书舍人所要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多。时间一长,便无法维持。于是,皇帝便从其他部分抽调一些有才干的人,协助中书舍人完成工作。后来,唐玄宗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改动,便由此产生了翰林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翰林

翰林院庶吉士的简介

官名。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