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千年的神秘行业,用预言卖刀的“赊刀人”,挣得着钱吗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43年,一名吉林通化的老人发现家里的菜刀崩了刃。要知道,彼时是东北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市面上别说是铁器了,连基本的农具都见不到,所以老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可就在此时,老人得知村口来了一名穿着破烂的小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叫卖的菜刀、剪子等生活用品,却质量出色,根本不是贫穷的农村能用得起的。

老人自然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对方却表示:菜刀可以先赊账,等日本人被打跑了,他再按照2倍的市价收钱。考虑到反正也是赊账,老人将信将疑的将菜刀赊回了家,然而就在2年后,老人却惊讶的得知,作威作福的日本人竟然投降了。

要知道,东北的关东军一向以战斗力强著称,别说是老百姓了,就连当时的抗联,都不敢说能打跑日本人,也正因如此,老人感到十分疑惑,一名卖菜刀的小贩,怎么会如此高瞻远瞩呢?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1944年,他亲眼看着那名小贩,因为“宣扬日本战败”被杀害了,可就在日本投降之后的一个星期,一名陌生人却突然上门,并表示自己是当初那名小贩的徒弟,并取走了老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钱。直到有人提醒老人才恍然大悟,对方很可能属于一个,依靠“预言”挣钱的组织。

展开全文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神秘组织为何能提出如此精准的预言?而他们的生意方式,又有何奇妙之处呢?

时间回到19世纪末期,当时是光绪年间,浙江奉化县的一些居民,在看到张贴的一张告示后,突然急匆匆地回家取钱,接着,奉化县境内竟出现了许多,穿着北方服装的生意人,而且他们显得与本地居民十分熟络。

这不禁让年轻人十分疑惑,一方面,这些北方商人仅出现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另一方面,伴随着他们离开奉化,市面上又出现了一批做工十分精美的菜刀,与此同时,这些菜刀全是赊账得来的。

直到一名老者讲述完,年轻人们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原来就在20年前,还是咸丰年间的时候,奉化迎来了一名神秘的商人,他在最繁华的街口摆了一个摊位,贩卖菜刀、镰刀等生活用具。要知道,彼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任何铁制品都可以说是稀缺物件,也正因如此,他吸引了很多顾客。

除了普通民众,许多达官显贵也围在了摊位边上,可这名商人很“掘”,不管别人出价多少,他都只表示,自己的菜刀只赊不卖,不过,当大米的价格降到18文的时候,他就会派“徒弟”们,取回菜刀的费用,当然,价格肯定要贵一些,除了菜刀本身的价钱,他还要收取一定的“利息”。

要知道,咸丰年间的米价高达80文一斤,即便偶有浮动,也从没跌下过70文,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民众根本不相信这名商人,纷纷觉得他在耍什么阴谋诡计,然而,就在第一名将菜刀赊走的民众出现后,大家发现商人所言确实属实,他不仅没在后来收取其他费用,赊到菜刀的民众也表示,确实物超所值。

就这样,源源不断的民众开始从商人处赊刀,毕竟在他们看来,米价根本不可能大幅度下降,所以这些精美菜刀完全就是白送。

不过就在1878年,光绪帝继位之后,他开展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在这其中,米价竟奇迹般地降低到了18文一斤,接着就是咱刚刚聊过的,奉化居民在看到公告后,纷纷想起了20年前,那名商人的“预言”,赶紧回家准备菜刀钱去了。

不出意外,一个月后商人的“徒弟”们果然来了,不仅如此,在收回一定的“利润”后,他们竟又放出了一批“菜刀”,但令外界没想到的是,和20年前不同,这次的商人们除了赊刀生意之外,如果别人一定要买刀,他们也会高价出售。

事实上,就在该事件发生后,清朝的《申报》曾进行过报道,而彼时的官员在调查一番之后,也因为这些商人预测米价的行为,属于“揣测圣意”的范畴,所以不仅用妖言惑众形容了他们,还进行了抓捕。就这样,这些北方商人们,就又在一夜之间消失在了奉化县。

当然,除了躲过追捕的“徒弟”之外,也有一些人被清军逮捕了,而在审讯过后,他们也终于公布了自己的身份。

他们自称是鬼谷子的徒弟中,一名精通占卜的徒弟的弟子,换句话来说,这些商人奉鬼谷子为“祖师爷”。众所周知,在几千年前的战国时期,鬼谷子的徒弟孙膑、庞涓等,都可以说将局势搅得天翻地覆,而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与其说鬼谷子是一名神机妙算的道士,倒不如将其看成是一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在这其中,这些商人奉为祖师的那名鬼谷子弟子,除了继承师傅的谋略之外,还对“占卜”等技术颇有研究。当然,作为占卜者,必须抵押点什么东西,就这样,他开始以说出“预言”,不应验就免费抵押菜刀的模式,成为了很多名门望族的门客,而根据他们的经营模式,外界也为其取了一个“赊刀人”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史料显示,早在宋朝时期就对赊刀人有过相关记载了,只不过,那时候宋朝普遍比较羸弱,铁器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也正因如此,当时的“赊刀人”主要贩卖的,是一些木质农具,以及一些皮革制品,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而这也或许是该组织,直到清朝才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原因。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这些“赊刀人”们,为何能提出如此精准的预言呢?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赊刀人并不神秘,甚至可以将他们,看成是普通的生意人,依靠贩卖商品从中获利,只不过,相比于常规的商贩,他们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读书以及钻研时政上,再加上“幸存者偏差”效应,就给外界了一种预言十分准确的感觉。

简单介绍一下,所谓幸存者偏差,就是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询问乘客是否买到票了的问题,在已经通过筛选的情况下,得到的自然都是乘客们买到票的答案。而对于赊刀人来说,他们在一次“赊刀”过程中,肯定不止提出过一个预言,在这其中,应验的预言自然让人印象深刻,而没有应验的预言,他们也只当做小小的“亏本”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经营模式很像现代商业中的“对赌”,只不过是将高大上的金融理念,替换成老百姓生活中的刚需产品罢了。

聊到这有的朋友或许有疑问,既然是做生意,肯定要将风险考虑其中,而像赊刀人这般经营方式,即便他们经常研究局势,但铁器在古代可是稀缺物件,成本极高,他们是如何能做到既不赔本,还能一直延续的呢?

这就牵扯到一定的心理学了。虽然赊刀人贩卖的,是质量比较好的产品,但相对的,他们宣称的价格也非常高。打比方来说,一把精美的菜刀,市场价是10块钱,但他们可能宣称30元,在配合着只赊不卖的言论,更是让外界认为可以占到便宜。

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一方面不喜欢欠债;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看来,万一预言成真,自己岂不是花了大价钱,却只购买了普通的商品,也正因如此,很多民众会在赊刀人,极度“不情愿”的情况下,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直接购买商品。

不得不说,赊刀人使用心理学,与消费者进行“对赌”,以及发扬自己精于时政的长处,避免不太会做生意的短处的经营方式,无疑与现代的先进的金融理念不谋而合,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赊刀人也算是我国民众智慧的一种体现。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