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体的,为什么还要讲合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体的,为什么还要讲合一

那些回答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是误导他人。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 “知行合一”,绝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人认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王阳明强调的是你认识到了你要做到才行,并且在做中强化你的认知。而理论和实践结合是一种辩证思维观,强调的是理论的活学活用。

王阳明所谓的“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讲佛论道一套一套的,而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态度却与他所讲的相去甚远。别人指出他点儿毛病,他动不动就急了,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现代的教育知行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当老师的教给学生知与识,但自己却很少能践与行,这样的教育结果怎么样呢?可想而知。

知行合一,王阳明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受到推崇

王阳明,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古往今来三不朽人物之一,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备受名人们的推崇,曾有“孔圣之后,唯有阳明”一说。被称为日本“军神”的日本著名将领东乡平八郎曾直言道:“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主要是归结于两个方面:心学以及三不朽

心学

陆王心学中的陆指的是陆九渊,为心学拓宽路径之人。而王则是王阳明,真正的心学集大成者。主要的宗旨是“致良知”,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并提出知与行的关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以上是著名的四句教,囊括了王阳明先生的大部分学说。人的本心是无善无恶的,但是当你的意念产生时,善恶也就出现了,善于分辨善恶是自己的良知,而儒家的格物便是为善去恶。

三不朽

三不朽指得是立德立言立功

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立德最为基本,王阳明老先生一生恪尽职守,尽心尽责,立言便是指得心学的集大成,立功主要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以及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王明阳算“圣人”吗有人能真的做到知行合一吗

这个是看哪种标准,如果按证悟境界来看,王阳明乃是圣人,他在龙场悟道,从其言行来看,至少是禅宗破初关的须陀洹果初果圣人。

按其所言所说都有功绩在身相应,可算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在位时德施八方,剿灭寇匪,巧计破敌,把即将蔓延全国的藩王叛乱扑灭在萌芽,著书立说发展宋陆心学,广教门徒遍布天下后世,自成一派,立德立言立功皆圆满,并且一改宋朝理学之刻板以广博见闻来格物致知的歧途,回归先秦儒家内修一以贯之的至理。

从古至今在从政、从军、从文、从教方面只有孔子能压他一头而已,孔子当年也是治国有功,人其人,在军事上墮三都,加强中央集权;强兵与外,逼齐国归还土地,立下盟约;课徒三千,删订五经皆是完备。其余四配十二哲,朱熹,要么没有从政治军,要么没有治书立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