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大进攻(二战苏军战略大反攻被称十次打击,各是什么战役每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二战苏军战略大反攻被称十次打击,各是什么战役每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

二战,苏德战争刚开始苏联军队伤亡惨重,激发俄罗斯民族愤怒,经过几年战斗,苏军在战争中成长,把德军战法吃透,并如何破解德军战术,朱可夫元帅把经验传遍苏军将领,朱可夫元在实战中悟出对德军作战,叫炮海战术,此战术得到全国推行。1944年春,巴仑支海至黑海四千多公里,苏军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实行十次毁灭性突击,是苏德战争著名十次打击。

第一次打击:1944年1月14日至3月1日,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战役,苏军打出气势,朱可夫元帅是此战役指挥官,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及远程航空兵三位一体突击战役。

14日,沃尔霍夫方面军和第2方面军负责向德军18集团军南北两面夹攻,列宁格勒方面军负责直捣毁敌人心脏,形成三面同时发动,列宁格勒方面目的阻断德军16集团军支援及捣向18集团军中心,德军越乱越对苏军有利,苏军经过46天艰苦战斗,把德军18集团军击败,第16集团军没屏障,暴露位置,被迫西移,经过苏军沃尔霍夫方面军被下令撒销,转属其他两方面军,继续对16集团军追击,德军大势已去,3月1日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被苏军歼灭3个师,23个师被打散,损兵10多万人。

第二次打击: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战役,1944年1月24日至4月17日,苏军收复第聂伯河右岸,宽1300公里,纵深500公里辽阔地区战役,苏军实施大规模进攻。

右岸乌克兰是苏联粮仓之称,粮食、工业原料等资源丰富,此地是德军重要生命线,是德国本土屏障,阻止苏军往欧洲重要战略位置,防守该地区部队是曼施坦因司令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并入A集团军群由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96个师,18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6800门,坦克2200辆,战斗飞机1460架。

乌克兰第1、2、3、4方面军分由瓦杜丁大将(后由朱可夫元)、科涅夫大将、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大将指挥,兵力约26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28000门,坦克约2000辆,飞机2600架,北方沿海第2方面军配合北翼作战。

此战分二个阶段,苏军釆用分割再合围歼灭战术,苏军惨胜,但值得,苏军和初战相比已进步很大,有这样成绩,对得住战死苏军,如果A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指挥,谁输谁赢未知数,曼施坦因军事才能不在朱可夫之下,此战役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与A集团军群,解放乌克兰与基辅,收复重要经济区,创造向德国本土进攻条件。

第三次打击,敖德萨战役和克里米亚战役1944年3月至5月12日,敖德萨区域与克里米亚半岛战略地位重要,主要是不冻港战略深远,德军只要能坚守,给苏军黑海舰队造成困扰,德军在克里米亚有机场,可以空中控制苏联南部,能压制南部和后方登陆,敖德萨地区和克里米亚半岛阻碍苏军向罗马尼亚挺进。

德军在江河沿岸修建防御工事,部署兵力21个师,2个航空队,700架飞机,黑海有100艘军舰。苏军由乌克兰2、3、4方面军和独立濒海集团实施突击。3月26日至4月14日敖德萨战役、克里米亚战役,两战役歼灭德军第6、第17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夺回黑海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重要两海军基地,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及黑海制海权,攻打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创造条件。

第四次打击,卡累利亚战役,苏军粉碎卡累利阿山区及南卡累利阿地区芬军、军事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4年6月至8月实施进攻战役。

芬兰4个战役集群,15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2000门,坦克110辆,飞机约250架。苏军41个师,4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800辆,作战飞机约1600架。

苏军击败芬军,解放列宁格勒北、卡累利阿,芬兰政府9月向苏联求和。

第五次打击,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四个方面军,140万人,德军66个师,120万人。一阶段解放白俄罗斯三分之二领土,二阶段击败B集团军群,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拉脱维亚部分领土。

第六次打击,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解放乌克兰西部及波兰东南部,为苏军对罗马尼亚国内突击创造条件。

德军40个师加2个旅,60万后勤,坦克900辆,飞机700架。苏军120万人、火炮迫击炮12000门,坦克2200辆,飞机3000架。7月13日进攻,8月底击败23个师,歼敌15师,苏军胜利。

第七次打击,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德军重视苏、罗边界防守,如果德军丢失罗马尼亚粮食、石油、供应基地,纳粹反动联盟会四分五裂。德军在边境部署50个师、90万人,迫击炮火炮7600门,坦克400辆,联盟飞机约800架。苏军3个方面军125万人,火炮迫击炮约16000门,坦克自行火炮约1900辆,飞机2200架,有舰队支援,8月20日进攻,八天时间歼敌20个师,现场击毙战俘约26万人,迫希特勒亲信下台,同时罗马尼亚民主政府挂牌,25日直扑德国本土实施打击。

解放摩尔达维亚,迫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脱离纳粹,援助南斯拉夫人民武装起义创造条件。

第八次打击,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波罗的海沿岸对德军战略重要,保护东普鲁士及德军舰队,德军不惜一切守护此地区,德军70万人,50个兵团,配备火炮迫击炮7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200辆,飞机400架。苏军90万人,约18000迫击炮火炮,坦克约3000辆,飞机约2000架。苏军9月14日进攻,11月下旬结束,德军北方集团军三分之二被歼,解放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助攻德国。

第九次打击,布达佩斯战役(1944年9月28日至1945年2月13日)苏军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民众武装力量帮助下,主要战场蒂斯河与多瑙河之间。苏军9月28日开始进攻,解放南斯拉夫首都及匈牙利首都。

德军失去最后盟国,被孤立,苏军选择德国南部直插纳粹心脏。

第十次打击,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战役,苏军在北极圈进行突击,歼灭德军,苏军人员、装备、作战飞机均比德军有优势,苏军没悬念稳胜德军,战役25日结束。解放贝辰加地区,由挪威管辖,为挪威解放创造条件。

进攻型手雷与防御型手雷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得不要胡说了。

在一战二战时期,手榴弹是区分进攻性、防御性,甚至还有所谓进攻兼防御性。

早期的手榴弹主要是进攻性,是在一战用于对付战壕的。

当时敌人都藏在战壕里面放枪,就算近距离的枪弹也不容易打到。而手榴弹可以滚入战壕爆炸,将敌人大片杀伤。

当然,这种手榴弹也可以用于防御,投到阵地前几十米爆炸。

严格来说,最初的各国手榴弹,包括德军M1918式和二战德军M24式长柄手榴弹,都是是所谓进攻兼任防御性手榴弹。它用于进攻是很好的,当然也可以用于防御。

然而,一战二战是有真正意义上的防御性手榴弹的。

比如苏联的F-1防御性手榴弹。

这玩意竟然重达600克,而上面说到的M24手榴弹有个长长的木柄,也不过500克。

F-1防御性手榴弹威力惊人。普通手榴弹爆炸,杀伤范围一般在10米内,而F-1杀伤范围高达30米,可以产生大量弹片。

要知道,这么重的手榴弹,普通士兵投掷到30米就很不错了。而杀伤半径高达30米,连投手榴弹的士兵自己都很危险。

这种防御性手榴弹基本都是用于阵地防御,还有就是进攻时爆炸狭小的室内。

手榴弹威力虽大,但用于防御是没什么关系,因为士兵自己是有掩护物的。

至于单纯的进攻手榴弹,对不起,一战二战是没有的。

这是二战以后的概念,主要是尽量减少伤亡,采用冲击波伤亡而没有弹片的手榴弹。

这种一般用于进攻时候的掏屋子,而屋子内有可能存在平民,不会使用威力很强的手榴弹,同时也防止误伤到投掷手雷的士兵自己。

比如MK3A2进攻型手榴弹,它的爆炸半径仅有2米左右。

如果苏联在1941年执行大雷雨计划,主动进攻德国,会怎么样

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苏德边境的苏联军事力量的规模和质量都远远超过德国:军队数量,苏军是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