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故事小品演员(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看着这些粮票,我就回忆起了那个吃什么,用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一张张彩色粮票,在71岁的王维平眼里显得无比珍贵。他历经20年,收藏了300多个品种的粮票,多达2000多张。昨日,记者来到金陵小区他的家中,见到了这些“宝贝”,采访中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不吃饭省下粮票作纪念
  王维平的家仿佛是一个粮票微型博物馆。他颇为得意地拿出两大本收藏夹,里面夹满了花花绿绿的粮票,时间跨度达38年,地区则包括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份。“最大面额为一百公斤,最小面额是半市两,最早的是1955年,最晚的是1992年。”
  王维平最珍爱的是那张“半市两”粮票,上面写着“1972年上海市粮票”,印有淡紫色的女纺织工图案,看起来崭新如初,因为这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额最小的,更因为这是他饿肚子换来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换了当地粮票去上海柴油机厂食堂吃饭,找零得了这张粮票。临走时,同事用半市两粮票买了馒头带在路上吃,他却宁愿饿肚子也要留下此粮票作纪念,“当时看同事吃馒头我也很饿啊,没办法,太喜欢了,不吃饭也要留着。”王维平笑着回忆道。
  当年粮票是由各地粮食局统一发放的,往往印着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图案,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尤其是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粮票十分精美。比如许多内蒙古粮票上印着牛群,或是一群猪在猪圈里吃食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新疆粮票的图案就更加华丽了,青年男女的篝火晚会、丰收季节姑娘们一起摘葡萄、小伙子策马奔腾……文革时期,粮票被打上了时代烙印,佳木斯市粮票上印着毛主席语录:“必须把粮食抓紧。”
  跟手机充值卡一样,不少粮票都设有效期的,比如“1991年攀枝花市粮票大米1千克”上注明“两月有效过期作废”,1963年广州市粮票还分单月用、双月用、季度用,“不过从来不会过期的,因为根本不够吃啊!”王维平告诉记者。
  当年出差要换全国粮票
  上世纪70年代,粮票是市民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王维平回忆,每个月,粮票都会按时、定额发放到每个居委会的居民小组手上,再由居民小组分配给每个家庭。“国家对粮票的管制很严格,并不是拿着粮票就可以买米了。”当时买米,家庭主妇要带上钱、粮票和粮食证,前往定点粮店进行购买,每人每月大概能分到30—36斤粮食。
  “当时早稻米比晚稻米俏得多,知道为什么吗?”王维平一边翻阅着一张张发黄的粮票,一边给记者卖了个关子。他说,因为同样重量的早稻米比晚稻米煮出的饭要多些,能让人吃得更饱,人口多的家庭,几乎每月都排队买早稻米。“从1982年开始,口感较好的晚稻米越来越吃香。”因为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后,粮食产量大增,大家再不必为饿肚子担心了,当然喜欢口感好的晚稻米。
  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一些农村人到城里来走亲戚,往往会自己带上米,因为住宿可以解决,但多吃饭就没办法了。出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全国粮票,到达后再换当地粮票,不然饭都没得吃。
  希望进校园办粮票展览
  1993年,颇具“中国特色”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粮票已成为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记忆,也成了收藏品中的新宠。谈起收藏初衷,王维平告诉记者,开始只是觉得粮票很好看,越集越多,从1987年开始收藏,老伴笑他是“小孩玩画片”,他却坚持了20年,现在老伴也支持他,经常帮他托朋友要粮票。收藏粮票要砸多少银子?他的粮票来源一部分是自己家中保留的,更多的是跟全国各地的粮票收藏爱好者交换来的,至今没有花钱买过。
  他说,粮票能折射出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经济价值。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校园里举办粮票展,唤起青少年节约的优良品德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虽然,这些粮票现在已经失去了兑换粮食的功能,但王维平希望通过本报以票会友,一起分享粮票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家中有闲置的粮票,可以赠给王维平。 本报记者 徐兢
  链接》》》
  成套粮票升值空间大
  业内人士指出,收藏粮票要符合“老、少、好”的三字要诀,目前粮票的市场价从5元到300元一枚不等,若能收集成套的话就相当有价值。决定其珍贵程度的有年份、品相、稀缺度、票面主题等要素。专家预测,粮票升值空间还很大,但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提升。例如辽宁省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现在已经到了3000元左右。但是粮票收藏家们表示,因为该项收藏更多的是历史纪念价值,很多人怀着对过去经历的纪念才收藏粮票的,所以目前靠粮票还不能实现快速增值。

这个小品题目叫什么

这个小品题目叫什么?

这个小品题目叫《吃面条》

1、《吃面条》是陈佩斯、朱时茂编剧并主演的小品,于1984年2月1日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该小品是央视春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  。

2、该小品讲述了陈小二为了演好角色,被导演要求一次次重复吃面条的故事

创作背景

春晚剧组邀请陈佩斯和朱时茂住在宾馆里创作该小品剧本,用了一周的时间写好剧本拿给剧组看,结果没有通过。而且在宾馆吃饭还要交粮票,剧组也很困难,陈佩斯和朱时茂不好再住下去就走掉了。之后春晚剧组发动全剧组到处寻找陈佩斯和朱时茂,后来经过陈佩斯和朱时茂所在八一厂领导派人寻找,两个人才被找回来继续写剧本。陈佩斯和朱时茂为了写好该小品剧本,前后从宾馆一共跑掉了三次。最终剧本才算确定下来

有没有关于节约粮食的相声

ta严顺开,洪建涛,小叮当的小品 粮票的故事,。 虽说主题是要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但是,粮票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深入人心
[‘孩子,爷爷给你讲粮票的故事,”“啊,三十斤的粮票”

陈佩斯都演过哪些经典的小品

《吃面条》、《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胡椒面》。

在1984年的春晚上,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成为那个晚上最精彩的节目,也是在这次陈佩斯被观众熟知。

而如今过去那么多年了,再看看这部作品,仍不知不觉的感到震撼。只见陈佩斯小眼睛一眯,小胡子一翘,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充满市井气的面部表情一下子征服了大江南北电视机前无数观众的心。

在喜剧小品《胡椒面》里,从头至尾只有三四句对白,可是陈佩斯诙谐搞笑的表演让观众笑岔了气。陈佩斯算起来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他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是因为他有着对苦难的敏感和对残缺的不满,有着与底层小人物站在一起的勇气,扮演的角色,不做作,很真实,朴实无华,没有人为的照搬,别具一格。

在喜剧小品《主角与配角》里,表演时出了点意外,朱时茂身上的枪带断了,他立即转过身偷偷将断了的枪带系上。这短了一截的枪带系在陈佩斯身上时刚好到胸口,显得尤为滑稽。加上他那句经典台词:“队长,别开枪,是我!”观众当即笑成一团,连眼泪都笑了出来。

在春晚舞台上陈佩斯的小品还有很多很多,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小品之王”,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