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案(八国联军真因义和团鸦片战争真因林则徐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八国联军真因义和团鸦片战争真因林则徐

林则徐虎门烧烟只是一个可被西方抓住的把柄,八国联军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引来八国联军表面上是义和团的杀洋人引起的,真正的原因却是慈禧的头脑发热,在不清楚国内外实力的情况下先对八国宣战 。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前,大清朝像一盘散沙,内忧外患不断,义和团兴起的时候打的是扶清灭洋的旗号,这让慈禧一下子有了底气,于是敢公开与列强叫板。如果 慈禧能认清现实,早与西方沟通,也不至于发展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地步。

晚清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说是不为鸦片的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道光连着跟英国人签了《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除了割地赔款,清政府的司法主权也受到了破坏。但是清朝统治者并不觉得有多大事,不就是割点地,赔点款吗,多大点事,天朝大国不差这点东西。

英国人签了条约,得了利益大摇大摆地走了。美国人和法国人也不甘人后,紧接着就讹上道光了。因为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把美国人的烟也收了,美国人趁机漫天要价,。法国人也不是个善茬。道光分别跟美国人签了《中美望厦条约》、跟法国人签了《中法黄埔条约》。美法之所以这么容易得逞,主要还是因为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都拿捏准了清朝无知自大,欺软怕硬的作风。

美法两国除了没有要割地赔款,但其他想要得到的都得到了,甚至比英国人还多!

比如美国人和道光签的《中美望厦条约》里有一条“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中美望厦条约》)就为美国人留了继续敲诈的后路,给其他列强留下了无尽的遐思,也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无尽的后患。

法国人从《中法黄埔条约》中获得了传教自由。法国可以在通商港口建立天主教教堂和坟地,清政府还必须保护教堂的安全。本来清朝是不允许外国人传教的,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这下直接就合法化了。可别小看了传教这件事,这就相当于思想意识入侵,后面很大大事件的背后都有传教士的影子。

道光的皇帝生涯无疑是失败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签到手软,一点脾气都没有。但他应该勉强算得上一个好人,一个眼光始终停留在祖宗家法、防范汉人的程度上的,耳根软、懦弱无能的好人,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好人。1850年,带着一身屈辱,道光如愿到了地下见祖宗去了。咸丰继位。

咸丰继位后日子并不好过,皇帝宝座还没坐热,老天就给你他两个重大考验。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其二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里重点说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是有权进入广州做生意的。但是广州人民太彪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入城。两广总督也是踢皮球也是个好手,表面上应承,暗地里就是拖。这一拖就是12年。英国人怎能忍下这口气。

终于机会来了,1854年,英国人援引《中美望厦条约》里的“十二年修约”条文以及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条约》,取得更多的特权和利益。这本是无理取闹,但凡清朝内部有人懂点国际法,都不至于让英国人牵着鼻子走,无知真的太可怕了。法国人听到英国人要搞事情,也跟上去凑热闹。

结果这边咸丰听了,感觉自尊受到了极大的践踏。终于硬气了一回:不行,不能让洋人这么嚣张。不就是打仗吗,干就是了。

咸丰的回应有点出乎英法的意外,这要反了。但是刚好英法联军此刻正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猛揍俄国人,抽不开身。第二,打仗总得要找个借口吧。所以暂时就没有发作。终于,英法的机会来了。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联军大败俄国人。并且当年还发生了“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英国人和法国人借此大肆炒作,为干仗做足了铺垫。英法还想拉美国人入伙,奈何美国人自家后院起火,自顾不暇,但英法是铁了心要出兵。在1856年年底,英法正式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请帮我从民族尊严和社会进步两个角度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对我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他让中国人民产生了伟大觉醒,此后出现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了空前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民族越挫越勇。现在我们生活在伟大新时代,祖国日益强大和繁荣,中国人民无比骄傲,无比自豪,为伟大祖国和人民点赞!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