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金牌(绝杀慕尼黑球员现状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绝杀慕尼黑球员现状

只剩4人在世。
比赛开始后,苏联队强悍的个人素质、娴熟的团队配合,让美国篮球队猝不及防,整场比赛大部分时间比分一直被苏联队压制。全场比赛最后六分钟,美国队展开了绝对反击,并在终场时将比分反超为50:49,正当他们欢呼庆祝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裁判宣布因为还有3秒比赛结束时,苏联队暂停后的开始时间出现技术错误,比赛的最后3秒要重新开始。苏联队最后一秒绝杀,全场瞬间沸腾了,苏联篮球队击败不可一世的美国队获得了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金牌。

篮球史话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当时,由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缺乏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球向“桃子筐”投准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桃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遂取名为篮球。1893年铁质球篮取代了桃篮并挂上了线网。1895年篮筐开始固定在4×6英尺的篮板上并逐渐深入场内,到1913年,由于每次投篮命中后都需要将球从篮筐内捞出太麻烦,于是人们将篮网底部剪开,形成了近似现代的篮板和球篮
最初的篮球比赛规则很简单,对于场地大小、参加人数多少、比赛时间长短都没有统一的规定。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第一部13条的原始规则,目的是使篮球游戏在公平对等的条件下进行,同时不允许粗野动作的发生。1915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竞赛规则,并翻译成多种文字,向全世界发行。1932年,刚诞生的国际篮联以美国大学使用的篮球规则为基础,制定了第一份世界统一的竞赛规则。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场地设备得到改进和完善,规则也不断地增删和变化,现行规则共有61条和57个手势图。
篮球运动诞生后,传播得很快。1892年传入加拿大和墨西哥,1893年传入法国,1895年传入中国,1901年传入日本和波斯(今天的伊朗),1905年传入俄国。1904年美国青年会男子篮球队在第3届奥运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后,篮球运动逐步在全世界开展起来。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篮联)。1936年第11届奥运会上,男子篮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别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篮和女篮锦标赛。1948年起,在许多国家的少年儿童中开始出现小篮球活动,受到国际篮联的重视,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小篮球委员会”。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又增加了女子篮球比赛。
1936年至1948年间,由于规则的不断修改,促进了篮球攻防战术的变化运用,提高了攻防的速度。进入50年代,世界各强队普遍重视和发展高度,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在1952年第15届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出现了身高2米以上的高大队员。他们在高空争夺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但那时的高大队员灵活性差,技术单调,篮下死打硬攻,因而战术呆板,使比赛速度受到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国际篮联对规则进行了修改,扩大限制区,增加了30秒(后改为24秒)和干扰球规则。
20世纪60年代各国在重视发展高度的同时,加强了高大队员技术和灵活性的训练。有些强队,如巴西队,尽管身高相对矮些,但他们以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和娴熟的技术,充分发挥快速、灵活的特长,在1963年第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上夺取冠军,震动了世界篮坛。60年代中期,美国迪安·史密斯提出攻守平衡的理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视进攻和防守的均衡发展,特别是防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防守不再是消极的,在防守的选位上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观念,而是“以球为主”,使防守具有集体性、积极性、攻击性和破坏性。
20世纪70年代世界强队的身高增长到惊人的程度,参加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的队员,身高2米以上的多达48人。前苏联队平均身高2.02米,前南斯拉夫队平均身高1.99米,美国队平均身高1.98米。这些高大队员既有高度,又有速度,能里能外,技术全面,充分体现了“大个队员小个化”的特点。快攻成为各队进攻中首先采用的锐利武器。高空优势体现在篮下的争夺,篮板球的争抢在篮圈水平面之上,投篮技术中出现了空中换手投篮,各种单、双手扣篮。高超的技巧表现在传球、运球动作熟练,运用自如。投篮命中率高达50%以上,比分迅速提高,在第八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全部59场比赛中,有30场比赛获胜的一方得分超过100分。
在历届奥运会上,美国队和(前)苏联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迷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欣赏到篮球比赛,是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运会上。为此,1936年对于现代篮球来说是重要的里程碑。现任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波•斯坦科维奇也曾说过:“1936年在篮球史上应大书一笔。”来自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1支球队参加了这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成为柏林奥运会团体比赛项目中参赛队伍最多的比赛项目,从而表明,篮球发明45年后的1936年,篮球运动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奥运会女子篮球比赛始于1976年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在参赛的各路劲旅中,美国和苏联两国的男、女奥林匹克篮球队实力最强,几乎主宰着每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
  美国在奥运会篮球史上居于创始地位。美国篮坛重视奥运会篮球比赛胜于世界锦标赛,每届均派出全国最强阵容参赛。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止,美国男篮除因抵制而未参加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外,共获得9届冠军,仅在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以1分之差输给苏联队而获亚军。
  苏联男篮1952年首次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亮相,除23届奥运会外,每届均进入前三名,共获一届冠军、四届亚军和三届第三名。
  此外,南斯拉夫男篮夺得过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冠军、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两届亚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三名。
  美、苏男篮相争是奥运会篮球比赛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双方曾五次在决赛中争夺冠军,结果美国队四胜一负。蝉联头七届冠军的美国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中,以49∶50的一分之差败在苏联队手下而第一次失去冠军奖杯。这一失利是当时纪录台计时出现严重错误造成的。美国队为此一直不服气,甚至拒绝接受银牌并向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提出了抗议。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美国队虽然夺回了奥运会冠军称号,但因未能与苏联队相遇而怨气不消。苏联队在半决赛中,出乎人们意料地负于南斯拉夫队,而失去了决赛权。此后,美、苏又分别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人们只得寄希望于1988年奥运会上再次看到美、苏两队16年后对抗的情景。
  奥运会女子篮球赛争夺十分激烈。苏联女篮“鹤立鸡群”,先后赢得1976年和1980年两届奥运会冠军。1984年,苏联女篮未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冠军被近年来崛起的美国女篮夺取。苏联女篮近年水平下降,美国女篮近年来开始崛起,特别是美国女篮1986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女子篮球锦标赛决赛中击败苏联队夺得冠军,从而结束了苏联女篮独霸篮坛20多年的历史。
  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篮球赛是在室外网球场进行的。七天赛程,前六天老天颇为帮忙,但最后一天下起了大雨。结果美国队与加拿大队的决赛是在倾盆大雨中,在满是泥浆的场地上进行的。因而美国队以19∶8获胜,夺得了奥运会第一枚篮球比赛的金牌。比赛中,各队战术单调,胜队的平均得分为35分,负队平均得分为20分,水平的低下相当于现代篮球发展的初始阶段。
  第二次奥运会篮球比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相隔12年后,于1948年在伦敦举行,共有23个队参加。这是奥运会篮球史上参赛队最多的一届。比赛移至室内球场进行。这届比赛在技巧和战术上有了突破,特别是法国队采用了区域联防和较复杂的战术,从首次的第15名跃居这届的亚军。球员技术的进步和球队战术的灵活运用,使得比赛得分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有几场球胜队得分超过了100分,负队得分也达到了首次奥运会篮球赛胜队得分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第二次奥运会篮球赛的教练员、领队和裁判员,有3人后来成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的领导人。巴西队领队多斯雷伊斯•卡尔内罗、埃及裁判员穆奈姆•瓦赫迪和法国队教练罗伯特•巴斯内尔后来先后担任了国际篮联主席。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作出了只允许16支球队参加奥运会篮球比赛的限制决定。前往赫尔辛基参赛的23支球队不得不在赛前进行了预选赛,产生了参加正式比赛的16支球队。这届奥运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