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七没写枕上书的番外吗(《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发布时间: 2023-07-17

《三国演义》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单个字,有没有两个字的人呢

简单来说,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数。

因为《三国演义》的火爆,三国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也是因为这本小说,人们可以发现当时的一个人名现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单字名,跟今天双字名为多的情况不同。

《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却有其历史基础,书中背景和人物多取材于史籍,只有少数是虚构,书中的现象其实也反映了正史记载中的人名特点。

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最流行的是王莽下令禁止取双字名。

《汉书·王莽传上》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

《汉书·王莽传下》载:莽曰:“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根据《王莽传》的记载,在汉平帝继位后不久,再度掌权的王莽下令禁止双字名,一大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单于囊知牙斯和王莽长孙王会宗。后来王会宗有谋反企图,事发后自杀,王莽下令将其复名会宗,以示贬损。

王莽是个复古派儒生,他认为西汉末年的社会乱象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圣人礼治导致的,要想“重建”上古大同社会,必须进行改革,所以他掌权后对各项制度都进行了改革,即“王莽改制”。可惜越改越乱,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起义,王莽自己也身死族灭。

王莽覆灭后,华夏大地陷入军阀割据的乱世之中,最终由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重新统一。

王莽死后,他生前颁布的种种措施都被推翻,双名禁令理应一同被废,而且此令从颁布到废除不过二十余年,最多只有一代人,怎么能够影响东汉两百余年直到汉末三国时期呢?

而且王莽颁布禁令的理由就有问题,他收买匈奴单于上书提到改名原因是“闻中国讥二名”,这一说法出自《公羊传》。

《公羊传·定公六年》载: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运。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由于孔子作的《春秋》非常简略,一字含褒贬,如果没有注解的话,后人非常难懂,于是就有了《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春秋三传”。

三传的作者再怎么能体会圣人之意,他们也并不是孔子,难免会有解释不出来的地方,《左传》还好,它其实算是《春秋》的扩充版,史料较为详尽,对《春秋》的解释尚属次要,而《公羊传》和《谷梁传》就有点“为解释而解释”的味道了,比如这处“讥二名,二名非礼也”就难以服众。

《公羊传》认为“二名”就是双字名,于礼不合,所以孔子将“仲孙何忌”写作“仲孙忌”,但其实孔子从没有发表过双字名不符合礼的言论。他所推崇的上古贤君中,帝尧名放勋,帝舜名文命,都是双字名。

《礼记·曲礼》载:“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这是周礼避讳的准则,“嫌名”是指跟名同音的字,也就是说同音字不用避讳,双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讳。可见在周礼里面,双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讳制度都特意作了规定,完全看不到非礼的影子。

不过这一说法在汉朝还是很有市场,原因很简单,建议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董仲舒,那就是学《公羊传》出身的啊,这一学派流行起来几乎是必然的事。随着儒家思想的流行,“二名非礼”逐渐成为上层公认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士族在取名上的倾向,王莽的禁令不过是这一意识的体现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上层逐渐走向全体单名化,基数更为庞大的下层民众取名又是如何?

很遗憾,在正史是基本找不到这个答案的,因为正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只记载对王朝兴衰起到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大多为上层,下层百姓的身影大多被淹没了。

翻看《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其实上层出身也是有双字名的,比如大儒郑玄的孙子就叫郑小同,不过这类人很少,至于下层,我们只能从零星记载中窥伺一二。

《三国志·公孙瓒传·裴松之注》:英雄记曰: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灌婴之属以譬也。

算命师、小贩和商人无疑是当时社会的底层,而这三人均为双字名,大胆想象一下,在汉末三国时期,会不会是上层单字名为多,下层反而是双字名为多呢?

安庆被湘军围困的时候,李秀成为什么不去救援,反而出兵江浙

这个问题,曾国藩和他的幕僚赵烈文都很感兴趣。在李秀成被俘后,他们还专门和李秀成探讨了这个问题。

曾国藩的手书问答,李秀成一直想隐瞒自己的私心

曾国藩”手书“问:“安庆合围以后,陈玉成多次向你和李世贤求救。为什么你们没有来,只有杨辅清跑去援助了?”

李秀成书答:“安庆合围,陈玉成求救,但是我们没有兵可以救他。我在湖北,赶不回来,只有杨辅清在宁国,才可以就近去救.“

李秀成对曾国藩的供述,基本都还是比较详细、客观的。可是,唯独这一次对话,从这近似敷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一直想回避安庆之战前后他的作为。

大约手书打字不易吧。赵烈文和李秀成的对话就直接得多!也直接暴露了李秀成当时的私心。

在李秀成逼近祁门大营时,曾国藩本人的形势岌岌可危。可是李秀成却不攻击就离开了!难怪曾国藩等人如此好奇李秀成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赵烈文和李秀成直接对话,终于探出李秀成当时的心结

赵烈文问:“当年,你的部队到了湖北南部,再前进武昌就动摇了,武昌动摇,我们安庆的合围也只能撤退了,你怎么一听说鲍超到了,马上就不战而退呢?”

李秀成继续回答:“兵力不足!”

“到处都是你的兵,你有什么兵力不足的?”赵烈文晕了,李秀成这是把他当智障呀。

李秀成沉默了一下,说:“当时我们拿下了苏州,却没有拿下杭州,我们就像是没有翅膀的鸟,所以我们着急着回去。”

“你要取杭州怎么不在去江西之前取下杭州呢?为什么你们跑了几千里以后又改变主意要回去取杭州呢?而且,你弟弟李世贤当时就在安徽,让他去打杭州很容易呀!你为什么非要自己跑回去呢?”

遇到了咄咄逼人的聪明人,李秀成隐瞒不住了,沉默片刻,回答:“我计算不精细呀!我先想去救安徽,发现安徽难救,又听说湖北方面的敌军很强,所以我就退却了,这也是天意呀!”

在安庆解围战中,李秀成往来数千里,却不和清军主力接触,让人惊讶不已。

立场坚定的曾国藩

从李秀成与赵烈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秀成并不想打硬仗,他更希望用“乘虚捣隙”来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样的方法在当年打破江南大营时,曾经非常有效!

而这一次,如果不是面对曾国藩,可能他的计策就要奏效了!

咸丰十年,曾国藩受命两江总督,清廷“严令”他前往苏州。各方议论纷纷,曾国藩的压力非常大!

可是,曾国藩却坚持不撤安庆之围“只求立脚之坚定,不论逆氛之生长。”同时,于淮扬、宁国、太湖兴办了三支水师,以支援安庆战场的补给。

此时,陈玉成在安庆,李秀成在苏州,犹如太平天国的两只翅膀,威胁很大。而湘军的根本在湖南、湖北,为谋求水陆联合作战,自然以先拿下安庆为好!而以当时湘军的军力,还不足以同时在苏州和安庆两个战场作战!如果湘军此时放弃安庆而取苏州,只会重蹈当初江南大营覆灭的悲剧!

不一样的湘军

事实上,我们回顾安庆之战的过程。陈玉成大军回援后,一度从外面包围了围城的湘军。此时的态势,正是形成了对敌反包围的态势,形势对太平军非常有利!

可是,此时的湘军与之前的绿营等军已经完全不同。他们稳扎稳打,内攻坚城,外拒解围之师。

在以寡击众的硬碰硬中,活活吃下了安庆!

安庆交战形势图,至少从图上书,湘军倒像是被围困的一方。

这个不一样,还来自于清朝廷对湘军态度的转变。

在很长时间内,清朝对湘军都是多方限制的。老曾虽然是贵为兵部的堂官,可是,权力还不如一个提镇!各地方督抚、州县,对湘军都爱理不理。湘军,完全是以客军的姿态在清朝体系中勉强生存。

可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削弱了大清军力,同时江南、江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以后,清朝朝廷才意识到,要镇压太平军,非湘军不可了!

因此,此时的湘军,已经开始得到了实际的权力支持,可以安心布置战守了!

所以,我认为,李秀成完全不顾大局,纯粹私心,也不大可能。毕竟,唇亡齿寒,以李秀成之智,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只是,他没有预料到,此时的湘军,与他之前对付的江南、江北大营的那些部队不一样,与之前在清朝体系里忍气吞声的湘军也不一样!此时的湘军,已经走向其战斗力的巅峰!

此时的湘军,少许兵力就敢和大批太平军对峙。太平军的战力滑坡,可谓太惊人了!

不论出于哪种考虑。安庆解围战,李秀成确实不够配合,尽管他来回奔波千里,但是,自始至终,没有主动攻击敌军主力,相反,似乎一路都在避开清军主力,沿途扩充军队,招募兵勇!

结合之后的“天京解围战”。我们会发现,此时的湘军已经敢于以很少兵力直接威胁太平天国的大城了!因为,太平天国虽然兵马越来越多,却屡屡拿少许湘军无可奈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