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为什么冲锋时老兵宁愿冲在前面,也不愿落在后面
发布时间: 2023-07-11

凌云

摘要:在战场上,为什么冲锋时老兵宁愿冲在前面,也不愿落在后面?这是真的吗?

在战场上,为什么冲锋时老兵宁愿冲在前面,也不愿落在后面?这是真的吗?

这就是典型的以影视剧的场景为基础,自己再头脑风暴想象出来的白痴问题:“同志们,跟我冲啊!”,然后一帮人奋勇争先的开始冲锋,还要配上“战场上越怕死的越先死”之类的宿命论,于是怎么想怎么有理,冲锋时老兵宁愿冲在前面的推理就出来了。

近代战争,也就是后膛枪列装部队后,步兵战术由排队射击改为了散兵线。就我们国家而言,从清朝末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一直到今天,最基本的步兵战术都是在散兵线作战的这个战术范围之内,做各种更新升级改进。最早的散兵线,当然是从前膛枪阵列线战术扩展而来,只是基于后膛枪的性能,士兵排列的间距大大放大,所以叫“散兵线”。在散兵线攻击前进时,第一排士兵射击后需要重新装弹,在火力的连续性上必然会有个暂停的间隔,这时总不能傻站着当靶子,后膛枪比前膛好的地方,就是趴着也能装弹,但是打仗不能第一排一停,后面几排就全跟着趴下吧?所以这时后排士兵就需要按序超越第一排前出,继续攻击前进,然后,再是第一排装弹后重新前出成为第一排,攻击前进。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不是就自然延伸出散兵线战术的“交替掩护前进”?

一直到我军总结出“三三制”这种更加机动灵活的步兵战术:最基本的三人小组单位,在战场上呈三角站位,一人攻击吸引敌方火力,掩护另两人向前推进,这两人到位后再掩护第一人跟进。这种战术的基本要求,是同一个战斗小组互相之间的间距,要保持让对面士兵转换瞄准目标时,需要有个大幅度调转枪口的动作。

展开全文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交替掩护前进”,一个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在三角进攻出发时,作为最前面的战斗位置,肯定没问题,但总是这个老兵冲在最前面的一个点,这不是傻三角、呆三角、死三角了吗?老兵一呆不要紧,这个基础三角的战斗小组,在战场还要和另两个三人战斗小组构成班进攻的三角队形,然后还要与另外两个班的三角队形构成排进攻的三角队形。如果一个三人战斗小组成了呆三角,显然会直接影响到班、排单位的进攻,拖累了整个步兵排的作战。

因此这种老兵冲锋在前的臆想有多可笑?就算是个毫无恶意,纯粹愚蠢的问题,也完全够得上一顶“游击作风”的帽子,咋了?你是老兵,战场上就能想咋样咋样?光凭血气之勇,在战场上勇敢无畏就一定是对的?右倾保守,怕死怯战固然是错误的,但左倾冒险主义一样害死人,有人就是特别喜欢在害死人后继续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给自己找借口。

这是主观视角上的问题,下面我们还可以来讲讲客观上,这种老兵在冲锋时愿意冲在前面说法的问题所在。

战场上,什么是前面,什么是后面?——如果轻步兵冲锋的话,事先准备的攻击出发地会考虑尽量接近敌军战线,因为冲锋时距离越远,暴露在敌军火力下的时间也就会越长,那么受到火力杀伤的概率也会越大。一般攻击出发位置会选择距离敌军战线一百五十米到一百米,很少会选择二百米以上的距离。战场上,一旦面临这种生死考验的情况,人的身体在巨大生理心理压力下,应激分泌激素水平会相当高,在剧烈升高的肾上腺激素刺激下,全速冲锋二百米,不用敌人开火,自己跑死的可能性都很大。

所以这个冲锋的出发位置,一直是战场上的重要控制点。

太远了不行,太近了又容易被敌军发现,也不行。所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由于美军的火力非常凶猛密集,即便是一百米的冲锋距离都会造成极大伤亡。所以就出现了潜伏战术。部队需要靠潜伏来尽量缩短冲锋的距离。先悄悄到潜伏位置隐蔽待机,抗美援朝时战斗英雄邱少,就是在这种潜伏时,身陷美军发射的燃烧弹引起的烈火。为了不暴露潜伏位置,严守潜伏几率,邱少云苦忍烈火焚身的剧烈痛苦,到被烧死都没动一下。后来情况有所改善,随着火炮和弹药都大大增加,使得纵深火力的强度大为提升,可以掩护部队进入出发点,掩护部队发起冲锋。

但是对面哪怕就是一个轻步兵班的防御火力呢?手榴弹可以覆盖阵地前三十到五十米范围,冲锋枪的射程是一百五十米,突击步枪射程可以达到三百米,轻机枪的射程更是远达六百米,这只是最基本的班级火力,如果是预设阵地,还会有重机枪,火力压制的距离更是高达一千米,如果是12.7毫米重机枪,或者是高射机枪进行平射,火力覆盖距离最远可以达到两千米。

到了现在,军事装备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发展。步兵班排一级都可以配备榴弹发射器,填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面火力杀伤范围。在两千米范围内,可以形成非常猛烈的火力网。还有无人机,步兵班排都可以操控无人机在更远的距离上对进攻的敌方部队进行火力打击。

这还仅仅只是步兵班排能够直接控制的火力。现代战争炮兵是地面作战的火力支柱。一般步兵连都会配备60毫米迫击炮】火箭筒甚至是无后坐力炮,可以为步兵班排提供火力支援。步兵营会配备82毫米、120毫米迫击炮,也会根据一线步兵班排的要求,进行火力支援。如果战斗规模进一步扩大,那么步兵团、步兵师配属的身管火炮,例如105毫米榴弹炮、122毫米榴弹炮,也都会加入到对一线部队的火力支援。再接下来,配属军一级更大口径的纵深火炮,155毫米榴弹炮、203毫米榴弹炮,以及火箭炮,甚至是各种空中火力支援都开始出场……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期间,美军的火力支援主要是靠空中火力,P-51“野马”、F4U“海盗”都是当时担负直接对地攻击的机型,然后还有B-26中型轰炸机对浅纵深目标进行轰炸,B-29重型轰炸机对远纵深目标进行轰炸……

所以,一旦真正到了战场上,按命令行事吧,什么老兵新兵,冲在前面还是后面,都轮不到自己做主,这一类问题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