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古诗(李清照的古风小诗追忆项羽,为何却叫《夏日绝句》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李清照的古风小诗追忆项羽,为何却叫《夏日绝句》

一般来说,诗词的名字都会表明诗词的大致写作指向,如杜甫的《蜀相》写的是诸葛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赤壁之战等等。但从名字和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首诗好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说的,肯定不是失误,尤其是从创作背景来看,更是如此。

李清照是两宋之际人,前半生生活在繁花似锦的北宋,无忧无虑一直到长大、结婚,从其诗词中就能看出她生活的多姿多彩,尤其是嫁了一个同样才华的丈夫,更让这种幸福达到顶峰。 如果不是意外的出现,或许李清照会一直如此幸福下去,中国文学史上也会多一位擅长写个人、家庭情感的女词人,更会少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彻底改变了李清照的一生。 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知江宁(南京)府,某一天晚上城中发生叛乱,关键时刻赵明诚没有履行职责,不敢抵抗,弃城而走。人都不是完美的,可能以前李清照没有发现这一点,或者说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些,沉浸在幸福里不愿醒来。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切丑陋暴露出来,对本就沉浸在亡国之痛的李清照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后来二人在逃亡至乌江渡河时,李清照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表明时间,“绝句”表明体裁,这首短诗是五言绝句。诗是在夸项羽生是像张良、那样的人杰,即便死也会死而又灵,成为鬼中英雄。所以在面临生的苟且时,他拒绝渡江,选择了死亡。死的壮烈至极,与赵明诚闻风而逃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对赵明诚的讽刺。

“绝”字有一语双关之一,不仅仅是表明体裁,也表明了项羽所处的境地,相比之下,赵明诚的处境远不及此却弃城而逃,更显卑劣,同时更蕴含了对苟安一隅的朝廷的讽刺。所以本诗的题目和内容还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比较内敛,不易发现。

李清照倒是痛快了,发泄了自己情绪,但至此夫妻二人就有了裂痕,再也回不到从前。不久后,赵明诚郁郁而亡。李清照的下半生一直不顺,晚景凄凉,但这不幸给了她抒发情感的灵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女词人。

仅代表个人观点。

有人说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有人认为看似豪放,实则婉约。我颇有同感,赞成这种观点。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绝,二十个字,连续用了三个典故。①人杰:人中豪杰。汉高祖刘邦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出自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③项羽兵败垓下,本可退回江中,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他“不肯过江东”,因为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转而激战后自杀。

这首诗粗看起来,似乎笔起突兀,直抒胸臆,颇有豪放的韵味。但是,联想到该诗的写作背景,李清照的身世,以及李清照写诗赋词的一贯风格,还有李清照的家国情怀等等,认定这首诗是豪放之作未免有点牵强。

李清照的作品素以婉约、清丽著称。前期作品写悠闲生活,后期作品多写离愁别感。强于白描手法,强调音律协调。她对自己的丈夫赵明成一往情深,赵明成过世后,面对家人的强迫改嫁,她不为所动,为赵明成终身守寡。说这首诗是暗讽赵明成不太合乎情理。

我觉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又一运用白描手法的杰作。是感叹项羽有勇乏谋,过于看重面子。项羽力拨千斤,生前当然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应该是鬼中英雄。到今天琢磨项羽,当初乓败垓下,完全可以退守江中,重振旗鼓。这不是不可以,不是不可能,不是不想,只是硬于面子,觉得无脸见江中父老,不肯那么作。结果死要面子活受罪,丢了卿卿性命,错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当时肯退回江中,那么,后来的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项,很难说。李清照的这首诗在欣赏项羽的同时,为项羽不肯退回江中惋惜。这首诗似乎豪放,实则婉约。

不能说婉约诗人写不出豪放的诗。诗从心出,是心境的反映。如果人的性格豪放,写作背景适合,婉约诗人也能写出豪放的诗。同样,如果人的内心情感充沛,不管是悲是喜,豪放诗人也能写出婉约诗。苏轼就是婉约与豪放兼备的诗人。这与苏轼豪放的性格与细腻多情的双重性有关。

《夏日绝句》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

《夏日绝句》是南宋时期李清照所作,李清照生于乱世,经历了两次政治上的大事变。(元祐党祸和靖康之耻)所以这位诗词婉约派代表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政治讽刺诗。展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女诗人的豪气。

靖康元年,金兵大肆南侵,由于宋徽宗和宋钦宗的昏庸无能导致了历史上一次最为痛心的事件,“靖康之耻”北宋也就这样灭亡。后面赵构在南京称帝,史称南宋。

然而,眼前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金国再次来袭,赵构的软弱,使他根本就不敢和金人对抗,窝囊的带着一群大臣向南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就在其中。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已是中年,经历了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年时期的幸福生活,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跟随着丈夫赵明诚追随着赵构的足迹,以南京为起点,一路沿经扬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可以说是如惊弓之鸟、身心俱疲。

逃至乌江这个地方,李清照感慨万千。想起了英雄项羽,本有机会逃走,可是想到愧对江东父老,无颜面对。展现出了一位英雄应有的气魄,自刎于此。这时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短短的几行字,饱含了作者对项羽的敬佩之心,凸显了作者身为女儿身,但满腔的报国热血,又恰当的暗讽了当时的赵构以及群臣,当然其中也包括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在大敌当前,竟然弃城而逃,这是对赵构之流的“懦弱”行为进行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的愤慨。

作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才女,恨不能自己亲自上阵杀敌,驰骋疆场,只好借用豪迈的诗句来抒发她的爱国情怀,堪比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四十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夏日绝句》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如何评价这首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在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俘虏了当时的宋微宗与宋钦宗,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北宋从此结束。

后由赵构在南京登基,改称“南宋”可是就在赵构登基后不久,金兵又再次来袭。胆小怕事的赵构不敢应战,带着一群大臣往南逃,在仓皇出逃的大臣们中就有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跟随丈夫逃自乌江之时,李清照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