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灌输它在教育中有什么优缺点?给孩子灌输过多观念性的事物,这样真的对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什么叫灌输它在教育中有什么优缺点

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而灌输和引导是目前教育的两大手段。对于目前大部分的家长和老师来说,灌输是见效最快、教学最简单的教育方式。

灌输教育的优势: 在于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字来直接传授知识,而灌输的成果通常通过考核的成绩来体现。所以灌输式教育和成绩密不可分,成绩往往成为教育考核的标准,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灌输教育的缺点:往往不会立马体现,而是在教育的后期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并不会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比如学生会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没有思考的习惯,由此导致的厌学、对老师的盲目依赖、不会怀疑权威、创新能力差等结果。承担这些缺点的是学生本人以及家长,受益的是学校,受此损失的是个人、社会、国家。灌输式教学者在无形之中奴役了学生,让他们缺乏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但大部分老师和家长却对此视而不见,认为只要成绩达标就成功了。

给孩子灌输过多观念性的事物,这样真的对吗

给孩子灌输观念是一种“不智”

科学研究已经清楚地显示,孩子在11、12岁之前,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缺乏理解能力的。孩子上小学阶段,主要借助于具体的物体、图像或想象,理解事物的含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难以像大人那样,主要借助于概念和抽象的逻辑理解事物。上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虽然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以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理解事物为主,但依然难以理解抽象程度高的概念和复杂程度较高的抽象逻辑关系。

而大人要灌输给孩子的“观念”,通常无论是观念中所包含的抽象概念,还是观念中包含的抽象逻辑,都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的孩子,更别说是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其认知理解能力的限制和生存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信息的不足,多数情况下,孩子们说不太容易理解大人所灌输的“观念”的。

所以,给孩子灌输“观念”是“不智”的第一个理由是,这种灌输,对于孩子理解事物或道理来说,是一种效率极其底下的方式。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顺应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用孩子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想要灌输“观念”或“道理”。

说给孩子灌输“观念”不智,还有另外一个理由,那就是这种灌输多了,由于孩子理解起来很困难,不仅孩子没能理解,还会给孩子制造过多心理压力,让孩子体验过多不良情绪。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孩子大一些,会很烦大人说教就这个原因。这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因厌恶说教从而可能泛化为厌学、叛逆,严重的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乃至心理障碍。

小时候经常被灌输挫折教育的孩子,成年后能不能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呢

人一生一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糟心”事,有时候你防不胜防,它会突降,打扰你的一切生活,打扰似乎这事儿并不怎么危害你的内心,也许从另一角度出发,我们内心已足够强大,强大到包容一切一切,这里并不是这“糟心事”并非鸡毛算皮小破事儿,也许就是那曾影响我们一生一世的大事儿,追究事出起因,总有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解剖自己,总结人生:是任性还是“人性”的使然,还是你天生就是弱金之命~多事之秋之人,不管怎样,日子还得继续,是鞭策,是激励,还是痛定思痛后的崛起,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总有一片天让你来撑,总有一片海让你搏击风浪,当你奋发图强之后会见到雨后彩虹的!我坚信,坚信!

如何理解“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是雅典的牛虻,在现实中也是,苏格拉底从不承认自己是任何人的老师,也不认为自己知道些什么——著名的无知之知。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描写的苏格拉底,他经常是与人交谈,在对话中发现双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充当一个“愚人”不断发问,直到发现事物真善美的真相,后世称这种对话方式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苏格拉底并没有灌输什么,只是引导人们发现真理,就像《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所说,美德不可教,美德本是天生存在,他只不过启发人们罢了。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点燃火焰那就是点燃学习的兴趣,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叶圣陶说过,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的工作,从跑进教室开始,直到下课铃响,只是念一句讲一句。我想,就是国文课,也得让学生自己试读试讲,求知文章的意义,揣摩文章的法则。因为他们一辈子要读书看报,必须单枪匹马,无所依傍才行。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综合,替他们分析或综合。这样,他们才像学步的幼孩一样,渐渐地能够自己走路,不需要他人搀扶。

国文课尚且如此,其他功课可想而知。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多么残酷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教材”,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的情况和程度。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整个过程所关注的都是“完成了哪些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考试能得几分等”。教师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也不曾考虑到:“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新课程改革,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启迪智慧!

我们提及教育,到底教育是什么?我一直在反思,它并不是教你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而是一个手段,一种点燃你求知欲的方法,让你自己去思考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教育不是教条式的给学生们硬灌输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技巧性的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你能燃起多大的篝火,取决于你自己的收集,教育所做的,就是帮你点燃起最初的火种,而不是给你一个已经熊熊燃烧的篝火。”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