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是哪三味(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

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都读过中学语文课本鲁迅先生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三味书屋”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是一个名称。

其实据许钦文写的《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认为:“三味书屋”的“三味”,“大概是把经书、史部、子书喻作食物的,经书是米谷,史部是蔬菜,子书是点心”。广大读者感觉作者对此解释有点拿不准,因此加上“大概”两字。

其次,所谓“三味”,确实另有出处。据宋代太常丞、龙图阁大学士、著名文学家李淑的《邯郸书目》中记载:“诗书,味之太羹,史为鲜蔬,子为美点”。太羹指肉汤汁;鲜蔬为体解新鲜的蔬菜,升之于肉片即是切肉;羹是美味的汤羹,其意是指诗史子书有太佳肴的美味。此外“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有一幅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从中也可看出有味的太羹就是“诗书”,给“三味”的出处作了详细注解。欢迎大家关注我并留言讨论有更好的解答。

三味书屋位于绍兴,这“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

  鲁迅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文中所写的三味书屋的“三味”的含义。那么,三味书屋里的“三味”指的是哪三种“味”呢?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可见“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应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取《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发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示人们应把握时间,努力学习。

  书屋易主寿氏后,书屋主人兼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
  而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老先生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也反对和禁止儿子去当官。他不允许小儿子去赶考,甚至把他锁在楼上,每顿饭菜都叫人给送去。结果他的小儿子用麻绳绑在窗门上,缘绳而下,逃出了楼房,终于去北京考取了朝考一等第一名,当上了吉林省农安县的知县。
  寿镜吾老先生就骂他不孝,骂了好长一个时期。大概吴越是山水鱼米之乡,读书人家里若有些小的产业,不至于过不去、非要去当官不可。再加上清朝政治混乱,寿老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是深恶痛绝的,认为乱世切莫去做官,即使做了官也是昏官。

  在当时这种遁世退却、不合浊流的态度是可贵的,联系“三味书屋”的命名,很能看出老先生的正直、善良。这对于他的学生,如后来成为反封建的猛士的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没有影响吧!

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三味”的来历是什么

一、“三味书味”的来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怀念儿时生活的一篇散文。文中所述“三味书屋”,原为“三余书屋”,由梁同先生书写。

所谓“三余书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后来,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改“余”为“味”,于是,原来的“三余书屋”变成了“三味书屋”,这便是“三味书屋”的来历。

二、“三味书屋”的含义

何谓“三味书屋”?其含义主要有三种说法。

1.书味、梅味和桂味。

2.再三体味。

3.读经味如稻粱,读史文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同醯醢。

笔者赞同第三种说法,其理由如下:

1.这种说法是寿镜先生之子寿洙邻提出的,并有典可寻。著名学者唐弢先生在他所著《鲁迅的故事》中提到“三味书屋”的典故。这个典故出在宋朝李淑鸟的《邯郸书目》里,书中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谓三味”。太羹、折俎和醯醢,是古代三种烹调不同的肉食。

第三种说法,虽与上述稍差异,但基本意思相同。

2.过去的私熟是以读经、史、子为主要内容的,称这样的书屋为“三味书屋”,是比较恰当的。

不可能因为百草园中有梅树桂树就和“书”并列在一起称为“三味书屋”;也不可能因为“一次一次地体味就叫再三体味而称“三味书屋“。这两种说法太直白、太通俗,无深刻含义所言。

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是哪三味,有什么寓意

谢邀回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趣事回忆性散文。按题主的要求,仅就“三味”的含义做简要回答:

对于“三味”含义有不少解释。有的指经,史,子三类书籍,有的另有所指。姑且以寿镜吾先生子孙的解释为范本吧。寿先生次子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注1.稻梁:五谷的总称,稻梁五味养口也。

注2.肴馔:丰富的饭菜。

注3.醯醢:泛指佐餐的佐料,也有称鱼肉做成的酱。

另一种说法是寿先生孙子所说,他不止一次听祖父对三味书屋的解释:“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这三条内含反清思想,当时不能公开,只是对寿家子弟的要求。穿布衣,不做官,吃粗茶淡饭,全心钻研学问,有如约法三章。

要说有什么寓义,就是三味都是诠释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