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秦朝“奋六世之余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秦朝“奋六世之余烈”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建立大一统国家后才成为秦朝。

那么秦国艰苦奋斗,是哪六世呢?从秦庄襄王开始算起,秦孝文王、秦昭襄王、秦惠文王、秦孝公、秦献公,这算是六世了。秦武王与秦昭襄王是兄弟,算是一世,不能做数,所以,从秦献公开始算起,秦朝就开始奋发图强了。

(秦国中衰后才是崛起)

在公子连(秦献公)之前,秦国已经经历了四世三公之乱,国力衰败,君权旁落,自秦穆公以来独霸西戎以来,秦国的国力一路走低。晋楚百年争霸,秦国沦为了看客,被封堵在函谷关以西,与中原诸国失去了交流,整日与戎族为伍,被中原人看轻为戎狄之邦。

当中原大地发生巨变,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样的事,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自耕农成为主流,秦国依然是奴隶制,并且盛行人殉。当年秦穆公去世,就有殉葬177人,其中有很多是秦国的精英阶层。以后历代秦国国君都执行了这样的国策,甚至这都成了政敌们斗争的工具。秦国因此远人不附,贤能不举,到了秦献公时,已经连续一百多年暗弱。

如果在秦献公之前,秦国还能自得其乐,那么在战国开始后,灭国大战成为主流,秦国能否生存下去就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了。魏文侯通过变法,急贤举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由于地处中原,联结三晋图霸天下,是魏国的国策,因此魏国的可扩张的方向只有秦国的河西之地。

(秦献公父子为收河西而战)

这片地区是黄河西岸的黄土高原,在当时是水草丰美之地。这片土地原属于游牧民族,后来秦国、晋国联手赶跑了游牧民族,两家各自分了一部分土地。但是国界并没有划分清楚,这就给了魏国借口和理由发动战争。

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持续对河西发动战争,成功打下来大片国土,筑城少梁,设置西河郡,吴起为第一任郡守。与此同时,魏国还派兵越过赵国,攻打中山国,前后3年,终于灭中山,派太子击驻守中山。此时的魏国四面开战,不落下风,其国力之强,天下为之侧目。

但是魏国也不敢过分的肆无忌惮,毕竟中原地区没有一个弱国,而且彼此联姻,唇亡齿寒。只有秦国地处偏僻,国家生死存亡对其他国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魏国持续对秦国用兵,以至于秦国最后被压迫到华山以西的关中平原中西部,人口稀少、国力薄弱,天下诸侯都以为秦国灭亡只在旦夕之间,而且救无可救。

天下人都对秦国的安危感到担忧,秦国人焉能不知?他们请求在魏国流亡29年的公子连回国继位。公子连经过一番运作后,才得以顺利归国。

秦国势若累卵,秦献公归国之后就开始改革,但是秦国的守旧势力太过强大,国君的废立都是几个庶长说的算。所以,秦献公先是直接掌管了几个县,增强了国君都力量,然后废除了殉葬制,鼓励人们开垦屯田。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后,秦国国力开始增强,秦献公开始冲击魏国占据的河西之地,想把这个秦国头顶悬着的剑给取下。然而,终秦献公一世,秦国被魏国压制,随时都可能灭国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

(晚年的秦献公)

所以,秦献公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选择热衷于战场杀伐的长子,而是选择了成熟稳重的次子嬴渠梁。秦国如果再打下去,将有亡国之忧。嬴渠梁继位后选择了示弱于魏国,不仅不再征讨河西之地,还把魏国被俘的丞相公孙痤给送回魏国了。

嬴渠梁怀着振兴之念,延揽天下英才,力行改革,这才有了商鞅入秦与变法的故事。

所以,秦国也有百年国耻。大争之世,魏国意图灭秦,其野心昭然若揭。秦国始终活在魏国的恩赐里。当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后率先强大起来,山东六国开始频繁组织伐秦之役,而且秦国在山东六国眼里,都是群山野草民,说蛮夷之邦,这些山东六国的文化优越感,即使到了秦统一天下后依然存在。这才有了秦始皇的改弦更张,焚书坑儒。

(秦孝公)

在到后来,尽管秦国在昭襄王时已经取得了相当优势,但是山东六国依然能在公元前247年组织起五国伐秦。秦国在历年所得,几乎全部吐出去了。

因此,秦国一直生活在亡国边缘,是山东六国不屑与之为伍的蛮夷之人,其军队也被称为虎狼之军。

秦人知耻而后勇,用手中的铁与血最终挣得了国家的尊严。如今,秦国的制度能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圭臬,秦的知名度远超其他国家。这也算是秦国为什么“奋六世之余烈’的原因吧。秦献公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创业者,六世以后,直到秦始皇才最终上市。

秦国为什么需要奋六世之余烈才灭了六国,统一中国给后人带来了什么启示

秦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华夏,车同轨书同文,万代皆行秦政治,可以说秦之一统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华历史发展的整体基调;然而一统华夏的秦王朝却二世而亡。要知道秦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间的六代君主,而在此前秦国已立国已有四百余年。为什么秦国从商鞅变法算起就历经六世君主的积累才得以一统华夏(这还不算之前四百余年秦国历代先君的开拓)?为什么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华夏的秦王朝只用了两代人的时光就轰然倒塌了呢?秦的崛起和灭亡究竟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呢?在下谨就个人观点为大家阐述于下:

强国之道在于改革创新——秦在商鞅变法之前积贫积弱,为列国欺凌歧视,甚至连门户函谷关也被魏国所夺,一时间秦国被牢牢锁死在关中平原。商鞅变法通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从而打造出中央集权政体,避免国家内耗;以军功爵制打破秦国上下的阶级尊卑秩序,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晋升渠道,使他们充满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激情;以奖励耕战的政策激发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改革创新之难在于如何如何突破固有观念和既得利益的束缚——商鞅变法时甘龙、杜挚曾说过“没百倍之利不变成法”,这是因为任何改革都需要经历相对漫长的转型阵痛——在改革初期不仅一时难以见到成效,更有可能还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大家已到手的利益,而这种放弃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事实上不是人人都能走出这一步的。变法后的秦国打破了原本存在于秦国贵族和百姓之间的阶级壁垒,完全以军功晋升官爵从而为那些毫无政治根基背景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间。与此同时秦国君主和这些新提拔起来的寒门子弟组成政治联盟打压世家贵族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问题在于:当这些寒门子弟晋升高位之后就在秦国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官僚集团。相比传统的世家贵族而言:职业官僚集团在其发迹的早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因为他们没有世家贵族那样的政治根基,只能通过政绩来取得君主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这时他们积极推动变法强国;然而当他们大权在握之后就日益走向变法改革的对立面。为什么在大秦一统华夏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李斯那么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不愿放弃到手的既得利益。可以说秦国的崛起是因为职业官僚,而灭亡同样是因为职业官僚,原因无他——既得利益使然。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一个“变”字:没任何制度是可以包治百病的,任何制度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更张损益,也就是所谓“三代不同法,便国不法古”;如果一味因循守旧,即使是曾给国家带来再大好处的制度也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阻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战争绝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不仅仅在于有一支虎狼之师,更在于秦的综合国力远超六国: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国在粮食的后勤补给上力压六国;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使秦国得以对主要战略对手进行分化瓦解,从而实现各个击破的目的;废分封行郡县使秦国国内政治不像六国那样充满内耗;从长平之战中秦国对赵国使用反间计来看:秦国是在赵国安插了大量情报人员的,尽管正史上缺乏这方面的记载,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秦国和六国的正面战场之外秦国还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隐形的情报战场......我们读史书往往关注的是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然而实际上秦国在一统华夏的过程中早已综合使用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等多种手段打击自己的对手,同六国交战的绝不是秦军而是秦国。那么今时今日呢?尽管表面上这个世界看起来还算太平,然而事实上各国之间的经济战、外交战、情报战从来就没停止过,从某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