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论文(对于年轻人来说,喜欢民歌的越来越少了,你怎么看民族音乐的传承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对于年轻人来说,喜欢民歌的越来越少了,你怎么看民族音乐的传承

这个问题内涵很深,表面上看有点悲伤,好像民族音乐快不行了一样,但事实上,可能情况正好相反。

其实,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好得很,至少是一切正常,请大家不必担心。

我有以下几个理由:

1. 好东西,有它存放的地方,不会满街都是。

音乐欣赏,最好是表演者和欣赏者在统一的物理空间,也就是要现场表演,现场观看,而且是付费的。

比如京剧,如果有机会现场观看的话,那么,观看的体验,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因为现场的画面,服装质感,演员的表情,琴师的技艺,武打时地面传来的震动,甚至包括现场的气味,观众的反应等等因素,都是立体的,全息的。这种现场观看的体验,比屏幕上的4K、3D要强N倍,是更高级的NK、ND的体验。

现场观看,观众才容易沉浸在作品中,但是这需要付费,过去要富人家才请得起,是皇宫贵族的爱好。

高品质的民歌和民族器乐表演,情况也差不多,不是街头巷尾都能随处可见,所以很多人接触不到,但是不代表他不喜欢。

2. 不要和快餐文化抢路。

现在是电子媒体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屏幕和喇叭接触音乐作品。

大部分屏幕和喇叭,连4k和3D都做不到,更不用说NK、ND了,清晰度有限,维度有限,这种条件下,人很难沉浸在作品中,常常一边欣赏作品,一边吃东西,和他人互动,看窗外的风景。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注意力聚焦时间变短,音乐作品也被压缩成短、平、快的消费品,只需几块钱,或者免费,就可以呈现在你的桌面上,手机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这种情况下,人们无暇欣赏更深更广阔的内涵,就这样,音乐在媒体里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

像吃快餐一样,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偏好,拿各种零碎的作品来满足自己,实现一些即时的小功能和刺激,比如用来伴舞,造气氛,用它来临时放大一下自己的快乐和悲伤。

就像一只爱美的小鸟,叼回各种颜色鲜艳的小东西装饰自己的窝,爱美之心,人和鸟皆有之,只是东西不能太大、太长、太重,要不然买不起,拿不动。

其实年轻人是很喜欢民歌的,只不过,用电脑手机等媒体来听,就适合短、平、快,要贴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是高品质的传统民歌和民族音乐表演,不具备这些快餐化的特点,所以不容易通过媒体传播。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年轻人只要一听到流行歌曲里面带有民族元素,都会感觉兴奋莫名,很喜欢,现在被称作民谣的一类歌曲很受欢迎,其实就相当于年轻人的“民歌”,只不过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人很少往这个领域使劲而已,要不然民谣可能会更繁荣。

很多担心民族音乐快不行了的人,实际上可能是在担心:传统民族音乐抢占电子媒体抢不过快餐文化,然后干着急,怎么很少在电视上看到高雅的民族音乐了?怎么很少在手机上看到了?

其实,何必跟快餐文化去抢路呢?去争抢电子媒体,争也争不过,完全没必要。

3. 好东西是需要付费的,不能期待它免费普及。

全国的城市,有正规音乐厅的不多,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都有音乐厅,每年的音乐会,都安排得满满的,民族类的音乐会也几乎是每一场都坐满,可见老百姓很热爱民族音乐,只是需要付出一些成本,付出专门的时间,去沉浸在其中。

高质量的演出免费对普通人开放,是极难遇到的,比如深圳的深圳湾音乐会就是免费对普通人开放,但是呢,其实后面也是由政府买了单的。

所以,高品质的民族音乐,不像快餐文化,它的接近成本比较高,因此不常见于街头巷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民族音乐快不行了。

4. 很受欢迎,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由于艺术家人数有限,每年能安排的演出场次很有限,所以实际上民族音乐会,是很抢手的,尤其是高水平的音乐会,水平越高,越是爆满。

现在音乐学院里面,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比几十年前要好得多,培养的都是中西合璧的年轻音乐家,不光会拉二胡,弹琵琶,还会弹钢琴,弹吉他,组织交响乐队,会录音,编曲,创作,他们不光继承了民族音乐古老的基因,而且同时也是很时尚的现代人。

只是因为世界太大,人口众多,他们可能不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面,没被我们看到而已。

5. 具体的某首歌可能会被淡忘,但是民族音乐的灵魂不会消失。

某一首我们熟悉的民歌确实会慢慢被淡忘,特别是歌词,带有时代的烙印,比较具象,它能跨越的时间长度往往比较短,而旋律就不一样,或者说民族音乐的灵魂,是伴随这个民族一直存在的,它只是在不断的演化,就像语言也会演化一样,民族音乐会不断的演化,而不是消失。

可能年长一些的人会感觉,很多自己喜欢的老歌,比如《我的祖国》、《红梅赞》、《敖包相会》等等,好像很少年轻人再喜欢听了。

但请不要因此担忧。

因为这些歌曲本来也不是纯粹的“民歌”,他们是运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同时借鉴西方的创作形式,有的还通过影视赋予了故事性和画面感,最终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那个年代,让我们终生难忘。

但是,同样,只要运用民族音乐的元素,以后也照样可以写出更多好听的歌来。

有一些聪明的流行歌曲创作者,就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民族音乐的元素,从而让作品更受欢迎。

一首歌被人淡忘是正常的,就像个体的死亡,我们真的会感到悲伤,但是人类的群体还是会不断的繁衍下去,同样,一首歌慢慢被人淡忘了,但是只要有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音乐。

我们喜欢一首歌,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一段情感,如果没有人听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情感,可能再也没有人理解和共鸣了,因此就会感到悲伤,其实这只是一种小我的悲伤,它只是一个情感问题。

但是真的不必因此就担心民族音乐的发展,因为那是另外一个大问题,如果真的要知道发展趋势到底如何,那要做客观理性的调查,很明显,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不断演化的,多用演化的思维来看待就可以了。

比如说,我认识的那个好人不见了,但是,不代表世界上的好人都消失了。

我们听过的那些作品,没有人听了,也不代表民族音乐就此消亡,所以请放心,它会继续传承发展,并且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你是怎么看待民族民间音乐的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是两个不同的界定,民族音乐代表民族,更为宽广深远,民间音乐代表广为流传于民间的音乐,多为小调儿山歌类散落在民间,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音乐都不同,能肯定的是都是歌颂热爱劳动,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怕艰难险阻勇敢面对困难的核心意义编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文化,因而为创作个性鲜明的,代表民族特色的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民族音乐比如藏族高原,极寒缺氧,环绕的高山、纵深的峡谷。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藏族音乐,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文气质,在藏族音乐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的是勇敢和挑战,那高亢的呼喊和沁人心脾的纯粹都为我们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

相比民族音乐民间音乐更加地域性乡土气息浓厚,更具有田间地头邻里乡亲的亲切感,也就是更细致的描写家庭幸福、尊老爱幼、口口相传的风格,种类有民谣、民歌、诗歌、民乐等,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广为传唱。

因此,民族音乐是代表一个民族,民间音乐是代表一部分百姓,同时民族音乐又包含民间音乐的意识形态,民间音乐又夯实民族音乐的基础,二者既合一又为二互不可缺,共同为中华民族音乐传扬增添光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