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富云:老人防跌倒七要
发布时间: 2023-07-11

跌倒是65岁以上长者事故伤害死亡原因的第2位,比例很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更需要重视如何预防老人跌倒。

老人家摔不得,跌倒容易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像是头部受伤、关节脱臼或是骨折;严重的话恐会造成长期卧床、失能,甚至死亡。

国内外的研究也发现,老人髋关节骨折有高达96%以上是因为跌倒所引起,且由于卧床及行动不便所衍生的并发症,1年死亡率高达3成。

造成跌倒的原因很多,内在因素包括急慢性疾病、肌少症、老化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外在因素则像是居家环境动线不良、环境设计不够友善及特定种类药品使用不慎等。

根据相关数据,在跌倒事件中,有一半的因素是跟用药有关。

六大类药品影响中枢,心血管系统恐增跌倒风险

年长者往往需要特别留意用药安全,有些药物像是安眠药、止痛药、降压药、降糖药等,都有可能增加年长者跌倒风险,例如服药后导致注意力下降、晕眩、肌肉无力等副作用导致。

展开全文

尤其年长者常因罹患多种疾病,衍生出重复用药、药物交互作用等复杂的用药状况,往往会造成副作用加重。

药师许馨丰指出,当使用特定种类的药品、多重药品,或是改变药品剂量、服药顺从性较差的病人,都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通常容易增加跌倒风险的药品,主要是作用于中枢及心血管系统:

作用在中枢系统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及镇静安眠药(Benzodiazepines, BZDs)等,可能造成镇静及影响认知,使用这类药物与增加跌倒风险有显著的关联。

作用在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也可能造成电解质不平衡、心跳速率改变等,特别是老年人对此类的药品也较敏感,更可能增加副作用的发生。

其他如缓泻剂、治疗感冒过敏使用的抗组织胺、降血糖药物及帕金森氏症治疗药品等,也因为本身的副作用,例如增加如厕频率、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低血糖症状、肌肉无力、头晕等,而进一步提高跌倒风险。

此外,年长者的生理结构也因老化而与年轻时有所不同。

随着年纪增长,年长者常因体脂肪比例升高、肌肉质量下降、水分减少、营养不良等各种因素,影响药物分布在体内的状态和浓度,例如脂溶性药物镇静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等,会因脂肪比例较高而延长作用时间,药效和副作用也会比较强。

老人要了解目前使用药品的特性和副作用,减少跌倒的发生机率,就医时应该主动告知医生目前的用药情形,服药前也应详阅说明书,服药后若有异常、不适反应,务必于复诊时告知医生。

再者,家人也要给予足够的关心、扶持,协助认识药物相关资讯、用药注意事项,才能有效减少因药物副作用造成的跌倒事件。

防跌倒七要点

服药前后、睡前先如厕,减少夜间起床如厕的次数。

无法久站或行走者可使用移动马桶、床旁便器以避免危险,注意须确定其固定妥当后再使用。

起身、下床前,先坐于床边约3~5分钟,再站在床边3~5分钟,确定没有肌肉无力或晕眩状况,再开始走动。

安全的环境:减少杂物、维持环境整洁、动线顺畅,光线保持明亮。

穿着适当大小的衣裤、防滑鞋。

若是住院或卧床病人,照顾者离开床边时,应将呼叫铃、卫生纸等必要用品置于病人随手可得的床边桌,并拉起护栏、主动告知护理人员或其他陪伴家属。

行走不便的长者,建议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辅具。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