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资料?陈宫是什么人
发布时间: 2023-07-06

陈宫资料

陈宫,东汉末官吏刚直烈壮,足智多谋。少与海内知名之士比皆相连结,青州黄巾起,兖州刺吏刘岱战死。陈宫等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曹操东征陶谦,留陈宫等守东郡,宫与张邈等叛操迎吕布入兖州,吕布战败后,陈宫随吕布投徐州牧刘备,劝吕布袭取徐州以为根本。陈宫极力主张吕布与袁术和婚、形成徐扬合纵以抗拒曹操。惜吕布无谋,没有采纳其计策,及遭陈登父子从中破坏,结果联盟失败,吕布兵败后一同被曹操所擒,不屈而死。演义中陈宫曾为中牟县令,捉住了行刺董卓失败的曹操,因感曹操的抱负而弃官和曹操一起走。因见曹操之残暴,滥杀吕伯奢一家而弃之而去,并与之誓不两立。后辅助吕布和曹操作战,多次设计打败曹操,因吕布不听其言,最终失败被曹操所擒。曹操因感其救己之恩之欲释放之,但陈宫坚决不降而被杀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那色彩缤纷的人物谱中,陈宫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从卷一《曹孟德谋杀董卓》则开始,到卷四《白门曹操斩吕布》则为止,他出场的次数并不算多,就像一颗流星,在深沉的苍穹中倏然划过,又遽尔陨落。然而,他留给读者的印象却相当鲜明而深刻。罗贯中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在他身上寄托着怎样的创作意图和美学意义?让我们来探寻一番吧。一在《三国志通俗演义》所描写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陈宫凭什么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地位?读罢《演义》有关他的全部描写,人们印象最深的主要有这样三点:其一,他深明大义。这首先表现于有名的“捉放曹”故事。曹操谋刺董卓不成,仓皇逃归故乡。董卓闻之大怒,马上悬出重赏:“拿住者千金赏,封万户侯。”就在这个时候,曹操被中牟县的把关者抓住了。身为县令的陈宫,一眼就认出了曹操。但他知道曹操原为董卓所看重,其谋刺董卓必有蹊跷,便悄悄把曹操引到后院盘问。当曹操慷慨激昂地宣称谋刺董卓是“欲与国家除害”,回家乡则要“发矫诏于四海,使天下诸侯共兴兵诛董卓”时,他不禁肃然起敬,马上“亲释其缚,扶之上座,酌酒再拜曰:‘公乃天下忠义之士也!’”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向董卓邀功请赏的机会,抛弃了县令职务,连夜与曹操一起出走。此时的陈宫,无疑是决心追随曹操“为国家除害”的。然而,仅仅过了三天,陈宫对曹操的看法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那是在他与曹操投宿吕伯奢家之后。开始,曹操由于疑心病重,杀死了吕伯奢全家八口,陈宫还只是叹息:“孟德心多,误杀好人!”后来,在他们逃离途中,曹操为了斩草除根,又有意杀死了吕伯奢本人,陈宫便严厉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而曹操竟悍然宣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赤裸裸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宣言,令人不寒而栗,自然也使陈宫从报国安民的憧憬中清醒了许多。此时,曹操在陈宫心目中一度留下的“忠义之士”的印象已经烟消云散,摆在面前的乃是一副狰狞的面孔,陈宫马上判定他乃是“狼心狗行之徒”!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陈宫恨不得一剑杀死曹操,但又转念一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之。”于是,他扔下曹操,径自走了(卷一,《曹操起兵伐董卓》则)。从此,陈宫与曹操一刀两断,并在道义上毫不含糊地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上。这个情节,一波三折,不但使曹操的奸雄面目第一次得到大暴露,而且使陈宫一开始就表现出关心国家,善恶分明的正直品格。其二,他颇有智谋。自从投奔吕布以后,他成了吕布的主要谋士,为吕布出过不少好主意。例如,当吕布与曹操在濮阳城外首次交锋,打败曹军之后,他及时提醒吕布:“西寨是个紧要去处,倘或曹操袭之,奈何?”吕布不以为然地说:“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他马上强调:“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其不备。”果然,当天夜里曹操就亲自领军来“攻其不备”了。幸亏吕布听了陈宫的话,及时援救西寨,才又一次打败了曹军(卷三,《吕温侯濮阳大战》则)。不过,更精彩的还是“火烧濮阳”。这一次,他建议吕布让城中富户田氏写诈降书,伪称半夜献城,诱使曹操亲自率兵入城。结果,曹军遇到的是“四门烈火降天而起”,被烧得七零八落,四散奔逃;曹操本人“髭须发尽都烧毁”,差一点当了俘虏,真是狼狈不堪(卷三,《陶恭祖三让徐州》则)!后来,张松当面讥刺曹操时,把“濮阳敌吕布之时”与“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将,割髯弃袍于潼关”相提并论,视为曹操一生的几大耻辱之一,可见陈宫此计给人们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而又刚愎自用的家伙,信妻妾之言甚于听将士之计,多次拒绝接受陈宫的正确意见。你看:——曹操从徐州回兵兖州,陈宫建议在泰山路险处设伏,邀击曹军,吕布却拒绝道:“吾屯濮阳,别有良谋,汝岂知之!”(卷三,《吕温侯濮阳大战》则)2论陈宫(转)2论陈宫——曹兵刚到濮阳,陈宫主张趁其远来疲惫,立足未稳,急速击之,吕布却自恃勇力,偏要“待他下住寨栅,吾自擒之”。(同上)——曹操夺回兖州,再攻濮阳。陈宫认为:“不可出战,待众将聚会后方可。”吕布却吹嘘:“吾之英雄,谁敢近也!”硬要出战,结果被曹操六员大将杀败,丢了濮阳(卷三,《曹操定陶破吕布》则)。——吕布困守下邳,陈宫建议他引军出屯于城外,与城内守军形成掎角之势。吕布当面称赞:“公言极善。”但回到家里,听了妻子严氏说:“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之妻乎?”便马上把陈宫之计置诸脑后(卷四,《白门曹操斩吕布》则)……用不着再举例了。陈宫是不幸的,他的计策十之八九是白费心血,对于一个谋士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悲哀呢?其三,他宁死不屈。在吕布集团全面崩溃之后,陈宫和吕布都成了阶下囚。面对曹操这个胜利者,吕布贪生怕死,再三求降:陈宫却毫不惧怯,傲然不屈。曹操以居高临下的口气问他:“公台自别来无恙?”他马上针锋相对地回答:“汝心术不正,吾故弃之。”曹操企图以老母和妻子的存亡来软化他,他仍然不为所动,“遂步下楼”,“伸颈受刑”。其节操之坚贞,正气之凛然,感动得“众皆下泪”(卷四,《白门曹操斩吕布》则)。小说写到这里,一个正直刚强、慷慨不群的“忠义”之士的形象已经牢牢地铭刻在读者的心中。二应当说明,上述情节带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与历史上的陈宫的事迹颇有不同。�首先,历史上虽然有“捉放曹”一事,但并非陈宫所为,事情的起因和过程也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的不同。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云:(董)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这里说得很清楚:曹操因为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所以避开了董卓的举荐,悄悄返回家乡以图另举,并没有谋刺董卓。《演义》虚构他自告奋勇谋刺董卓一节,是为了表现这个奸雄的大胆和机敏,突出他“雄”的一面。《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记载,曹操东归途中,确曾被捕而又很快获释: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裴松之注引郭颁《世语》说得更为具体:中牟疑是亡人,见拘于县。时掾亦已被卓书;惟功曹心知是太祖,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在这里,对曹操获释起了关键作用的,不是中牟县令,而是那位慧眼识英雄的不知名的功曹。而无论县令还是功曹,都与陈宫毫无关系,因为陈宫从未担任过这两种职务。另外,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是在中牟被捕之前(吕伯奢因不在家,并未被杀)。对于曹操杀人的原因,裴注引了三种说法,而这三种说法都不涉及陈宫。总而言之,“捉放曹”这件事,自始至终都与陈宫完全不相干。历史上的陈宫与曹操的相识本来没有什么戏剧性。《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典略》云: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这就告诉我们:中平六年(189年)曹操潜返家乡时,陈宫根本不曾与他同行;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成为他的部下。陈宫与曹操的关系起初是很好的。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死,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领兖州牧,使曹操有了一大块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实力大为增强。这是曹操一生事业的一个重要起点。在这件事上,陈宫起了很大的作用。《武帝纪》注引《世语》云:(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3论陈宫(转)在这里,陈宫不仅积极建议曹操把兖州抓到手中,建立“霸王之业”,而且热心地说服兖州官吏去迎立曹操,并称曹操为“命世之才”。这时的他,对曹操可以说是忠心耿耿,倾心佩服。3论陈宫那么,陈宫是怎样离开曹操而跑到吕布手下的呢?当然不是因为他看穿了曹操的奸雄面目。当时,曹操以倡议讨伐董卓而名闻天下,又尚未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谈不上“篡逆”二字;何况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智勇之士各为其主,一般也不会这样考虑问题。实际情况是: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杀了前九江太守边让全家,“(边)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资治通鉴》卷六十一)这就是说,“刚直壮烈”的陈宫是因曹操随意杀害名士而对曹操产生了不满情绪。正好这时曹操第二次出兵徐州攻打陶谦,派陈宫驻守东郡,陈宫便趁机联合陈留太守张邈,共迎吕布为兖州牧。一时间,“郡县皆应”,曹操的地盘只剩下鄄城、东阿、范三个县,处境顿时恶化。陈宫这一手,确实把曹操整得恼火。综观陈宫与曹操的关系,他虽然不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但确有大功于曹操;曹操呢,当初也很看重陈宫,连吕布的妻子都说:“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陈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注引鱼豢《典略》)至于陈宫后来背离曹操,二人已恩断义绝,就不好完全责怪曹操恩将仇报了。其次,从兴平元年夏陈宫投吕布到建安三年(198年)冬曹操灭吕布,在四年半的时间里,陈宫与吕布的关系并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