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纳粹党扩张崛起,英法绥靖所造成的后果?二战前夕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为什么被解读为祸水东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1938年,纳粹党扩张崛起,英法绥靖所造成的后果

德国是后崛起的强国(一次世界大战前综合国力位居欧洲第一),而老牌西方列强已经把世界瓜分殆尽,为了获得市场、资源、殖民地等,德国与英法等传统强国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获取“生存空间”,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窝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德国败北,丛林法则下,德国被宰割(日本正是投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得以窃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民族仇恨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酝酿。

一战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这种局面是英国不愿见到的,奉行欧洲均衡政策的英国实行了“抚德抑法”的政策。一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为西方国家公敌,英法美等国家在消灭苏联方面取得共识。所以,二战全面爆发前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诡异事件,其实都是德意日这些充满野心的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相结合的产物。

希特勒的出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他成功点燃了德意志民族内心的怒火,也引发了德意志民族历史的诉求,战火已经不可避免。客观上,绥靖政策大大加速了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步伐。

但英法美采用了“绥靖政策”,其核心是:牺牲其他小国(弱国)利益,壮大德意日实力,寄希望于德意日攻击消灭苏联(祸水东引),达到坐收渔利的目的。德意日成功利用《反共产国际协定》迷惑了英法美,骗取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达到暗度陈仓大力发展自身实力,为最后大战做好准备。在“抚德抑法”、绥靖政策作用下,一系列“诡异”事件发生了:

1931年9月,容忍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合约,重整军备。8月,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10月,容忍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7年7月,容忍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日签订“有田——古莱琪协定”。

1938年3月,容忍德国吞并奥地利。

绥靖政策高峰来了,1938年10月,英法伙同意日与德国签订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德国,不满足的希特勒顺势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美(尤其是英国)深感得意,似乎看到了纳粹钢铁洪流摧毁红色苏联。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英法重要盟友波兰发起攻击。这小巴掌呼的!英法不得不对德国宣战,但“祸水东引”之心不死,于是战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东线的波兰垂死挣扎,西线的英法联军却静坐战壕。

令英法美失望的巴掌又呼来了,希特勒没有继续东进攻击苏联,而是突然西进,迅速攻占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彻底令英法心凉、绝望的无情大巴掌呼来了,1940年5月——6月,德国进犯法国,6月22日,法国投降。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英法联军(英军为主)开始了凄惨的敦刻尔克大逃亡。

二战前夕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德国奉行的“绥靖政策”为什么被解读为祸水东引

英国有英吉利海峡阻隔,法国有马奇诺防线保护,英法认为德国根本不可能进攻自己,德国要想扩张只能往东。虽然苏联一直在劝英法结成同盟共同遏制德国的崛起,但英法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超过对德国崛起的担心,如果这两个眼中钉能自己打起来,英法就能渔翁得利。斯大林对此心知肚明,英法靠不住,那就只能缓和与德国的关系。

张伯伦对纳粹的绥靖政策是错误的吗

张伯伦英国前首相,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著名的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对德国一味的采取绥靖政策而下台。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与德国面对面的对抗比绥靖政策要好得多,正是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致使欧洲大陆陷入德国纳粹的铁蹄之下,更把英国置于无比危险的深渊,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百废待兴,后来又遇到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更是让英国苦不堪言。当初的英国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麽强大,虽然英国人吹嘘大英帝国的飘扬在世界四分之一地球表面,但实际上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正处于支离破碎和经济下滑的边缘。20世纪初美国就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经济已经被欧洲其他国家超越。

此外,因果的军事实力也在时刻提醒张伯伦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需要处处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和其他的国家有军事上冲突,特别是欧洲大国——德国。1937年英国将领们就推断如果德国全力进攻英国,他们将无法保证国土,贸易路线以及主要的利益不受到德国的侵害。在这样的处境下,一张伯伦为首的政府集团只有通过让步来尽量减少他们所面对的潜在敌人。

因此,1938年对德国的让步并不是错误的关键,而是对德国松绑得太早使他迅速变得强大,以至于在那时英国和法国在看到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都毫无办法,只有采取绥靖政策,就连一向对德国无比强硬的丘吉尔在刚上台时也私下里想向德国归还一战前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甚至要把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的管辖权让与德国,就是为了换取德国的让步。

二战前英法的「绥靖」政策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

即便不是上策,至少也是个中策,绝非下策。

一战让英国内伤在身,殖民地又是分裂运动盛行,本土则弥漫着极端的反战情绪。1934年牛津大学的学生们居然达成了著名的“牛津决议”,拒绝在任何情况下为“英王和国家”而战。

当捷克危机一触即发之际,南非总理赫佐格公开宣布,如果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卷入对德战争的话,他不能担保他的国家会给予支持。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对于再一场欧洲大战,同样丝毫不感兴趣。新、澳更担心日本的威胁,为此,他们不惜向美国靠拢。

内力不足,只能借助外力。可是,国际政治有其残酷一面,越是雨天越难借到雨伞。

当时,英国作为衰落中的全球霸主,面临德、日、苏、美、意五个新兴国家的觊觎。

在这个环境中,日不落帝国资产遍全球的优势一转而成为最大劣势:德国的再崛起直接威胁了帝国的头颅(本土);日、苏、美汇聚在帝国的边缘之海太平洋周围,蓄势待发,压迫着帝国的心脏(印度);意大利则盯着帝国的主血管(地中海)待价而沽,随时准备跳反再跳反。

法国倒是乐意与英国结盟,那是因为他更需要英国的帮助。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就明白了自己绝无单打独斗战胜德国的可能,所以打造反德联盟是其一贯策略。最简单也是最为后人忽视的一点,就是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

按照法国的判断,未来德军攻法,还是会走比利时走廊,等于是按施里芬计划的老路再来一次,而不太可能走法德边界。这其实也是英国参谋部的判断。

既然如此,就该将马奇诺防线修在法比边界,而非法德边界,因为没有人会把防线修在敌人不会进攻的地方。但法国人就这样干了。原因就在于,法国的目的是强化事实,逼德国经比利时攻法。只有这样,才能拖英国下水,形成反德联盟。因为谁都知道,低地三国是英国的地缘红线所在,英国一定会介入。

英国当然明白法国的小算盘,所以大英帝国防御委员会在1938年春天指出,法比边境的虚弱状态是一种“蓄意的引诱”,目的在于“迫使我们为了保护多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视为关键的一个地区而进行陆上干涉。”

内外交困之下,张伯伦内阁已经嗅到了新一轮欧洲大战的气息。

1938年3月21日,德奥合并在即,英法均已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