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三点精彩不容错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凯恩斯

凯恩斯出生于1883年,是年,马克思去世,他也是学二代,他几乎接受了当时的顶级教育,中学毕业于伊顿公学,大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他父亲是剑桥的经济学教授。凯恩斯在上学的时候和弗吉尼亚·伍尔夫成为了朋友。

1919年凯恩斯参加了凡尔赛和会,他认为对德国的’索赔要求过于苛刻,会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劝说无效之后,辞去了他在英国财政部的职位。我在想,他是不是曾经见过顾维钧。

1929年,大萧条开始了,凯恩斯持有的股票和期货合同都变成了废纸,他遭受了巨额损失,这促使他重新思考宏观经济。1936年,他发表了不朽的名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思想开始改变世界。我再次就不再赘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了,时至今日,当我看到各种“铁公基”一类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我又回想起第一次读到《通论》结尾的那个晚上,“实干家自以为他们不受理论的羁绊,可他们却常常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诞的念头,也往往系从学术界数年前的涂鸦之作中剽窃而来。”

1944年,凯恩斯组织领导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6年就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同年夏天因心脏病去世。

凯恩斯是一个同性恋者,如果他继续活到50年代,不知是否会受到图灵那样的迫害。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三点精彩不容错过

      凯恩斯理论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及其门徒整理并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至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必学基础内容之一,在看来,三点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1、就业通论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就是就业通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凯恩斯在就业通论里提出了非自愿失业,这部分更加完善了经济学界对就业的理解,凯恩斯通过增加非自愿失业,制定了绘制相对应的图表,并提出了相关要求,让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生动、形象。
2、消费倾向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客观因素有:工资收入的变化、投资预期收益的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改变和投资者的预期的改变。
3、经济周期
      凯恩斯认为经济周期是比较复杂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比较多,难以形成有效的衡量标准。凯恩斯认为可以通过收入变化来推动经济周期的改变。特别是消费、利率政策、资本预期收益率来推动经济周期的运行。
      凯恩斯理论的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三点就是其理论的核心和基础,特别是消费和就业,凯恩斯提出消费倾向和边际效应至今对经济学界影响深远。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试述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内容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正式提出宏观经济学观念。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抵销短期经济循环对于人民就业及所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是在1930年代提出,当时为大萧条时期,不仅有长期与大量失业问题,也有通货紧缩的问题,因此货币政策已无法刺激经济复苏,凯恩斯因此认为要以扩大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大萧条。但是凯恩斯的政策同时也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因此也成了质疑与争议的焦点。

凯恩斯认为,为了降低严重的失业问题,财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经济复苏了,生产、就业及所得自然会增加,也将增加政府的税收,届时财政赤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凯恩斯不认同古典经济主义的自由放任态度。

凯恩斯认为人民会因为经济萧条及失业而受苦,凯恩斯说了一句名言:“走到最后,便是殊途同归。(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个体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

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薪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劳动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率)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新产业。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可以通过增加税率达成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扩展资料:

实例

1、 罗斯福新政(1933-1938年, 美国)

2、 十大建设(1970年代, 中华民国)

3、 四万亿投资计划(2008年, 中国)

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或凯恩斯理论(Keynesian theory)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1、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的科学理论

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整个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2、与国家干预主义相适应的科学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干预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新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指出“看得见的手” 政府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强调“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

3、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

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学术界。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凯恩斯经济学